懒散与精进

2024-03-19 08:32

懒散与精进       

吴姿蓉   一提到精进,一般人很快会想到疲累与紧张,因为精进很容易让人觉得是自我要求太高而把自己逼得透不过气来,事实上并非这样。

佛教认为精进本身不会带给人疲惫,真正造成疲倦的原因是来自本身的贪、嗔、痴,以及长久以来累积的懒散习气。

例如,当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肩膀的僵硬,姿势的不当,往往会引起肌肉、关节的紧张,紧张则加速疲倦的形成;因为某些事得意忘形而过度亢奋,或熬夜用功,也会造成疲倦。此外一些挥之不去的念头(欲念)干扰,也可能导致想专心又专心不得,想放下不读又放心不下的两难困境,于是视而不见(只读其字而不明整句大意)的情况频频出现,乃至一再重复相同的段落,硬逼自己专心,结果却适得其反,变得更加疲倦;再者,因为对某人某事不满(嗔心),情绪随之波动起伏,也会加速疲劳;还有本身习性懒散,喜欢一拖再拖,生活缺乏计划,久而久之,生命不见朝气与活力,整天昏昏沉沉,疲惫于是大增。

归结起来。疲累大部分的原因,除了生理上(感冒、生病或过度操劳)的影响之外,通常都由情绪起伏、生活不节制及欲念缠绕所造成,要解决懒散,减少疲累,提早发现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提早发现问题就是要随时随地觉察身体上皮肤、肌肉、关节……等等的松紧变化,觉察眼眶、鼻腔、口腔的湿燥变化,觉察各部位体温的高低变化,觉察呼吸脉搏的快慢变化,觉察感受上舒服、不舒服的起伏形态,觉察念头上散乱、昏沉的出现频率,以及动机上与实用、效率、慈悲不相应的起心动念。接着要观照:生理紧张、感受起伏、念头生灭、取舍冲突的持续时间,观照它们怎样变化与消失。不断观照可以减轻紧张、混乱的程度,并可以提醒自己更及早的觉察、防患未然。

习气上的懒散,有赖于目标的坚定不移和意志力的突破。给自己设立长期、中期与短期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就容易流于敷衍与无聊。此外,还要进一步时常提醒自己实践目标的决心,把原有懒散的习气,用精进努力的习惯来取代。懒散是一种长期累积下来的习气,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很不适应,当好习惯建立以后,也许,我们会对懒散消失得这么快,感到意外的惊喜;同时,我们也会为自己有能力培养好习惯而增加一分自信。

摘自《正法眼》1999年第4期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