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僧团的经济文教活动

2024-03-23 08:52

马 德

经济活动

十世纪敦煌僧团所属各个寺院都有自己的经济组织,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方面,从事出租土地、农具、粮食加工机械等,借贷农作物、农产品等,出售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资等;一座寺院就是一座大庄园。这一方面,有一点应该在此强调:敦煌僧团在九、十世纪的二百年间,也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就是最初由寺院控制的、世世代代为寺院从事经济生产活动的寺户,后来变为常住百姓,再后来就基本脱离寺院而成为农民或自由民类的生产劳动者。这是敦煌僧团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敦煌文献中,有一些僧团组织僧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记载,主要是关于敦煌西千佛洞及南湖店一带的修堰、上水等农作事宜,这是敦煌僧团从事农业生产、自食其力的证明,也是中国僧人提倡的农禅并重思想的具体体现。

关于敦煌古代民间的结社活动,敦煌文献中留下丰富记载,国内外专家也作过整理和研究,成果累累。敦煌民间的社团多以居住地域为单位组织,也有个别是按专业性质组建。僧人以个人身份加入的民间社团,一般都是以居住区域或家族为单位组织的社团,参与该社团内部在经济方面的互助活动,诸如赈济、丧葬等,以及造窟、定期的局席等文化娱乐活动。僧尼们在这一系列的社团活动中,不仅与一般的普通人一样,没有出家人的任何特权,而且通常比其他社人付出更多。

在敦煌历代的手工业劳动者队伍中,还有一批从事佛教艺术劳动的僧匠,包括画匠、塑匠等,他们是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僧人。这一事实说明,僧人同世俗人一样,也从事各行各业的劳动,比如前文所及农业、商业等,此其一;而宗教信仰与艺术劳动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可以抹杀人们之间职业与等级的界限,此其二。

敦煌僧团及其僧尼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同样有进步与发展的意义。

文教活动

1.寺学:僧团开办基础教育及意义

在九、十世纪的敦煌僧团所属各大寺院,都办有启蒙教育活动。敦煌文献所保存下来的编于寺院的教材和写于寺院的作业中,基本上都是非佛教内容的启蒙读物,或称童蒙读物:如四书五经、《太公家教》、《开门要训》、《百行章》、《孝经》等,以及各种诗、文、歌、赋等;学员均称某某寺院之学郎、学仕朗等,他们都用自己的俗家姓名。

业师姜伯勤教授在对敦煌寺学作过系统的详尽的考察后指出: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寺学资料,是探讨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转折的绝佳史料。由于大乘佛教的基本原则是僧俗共同实行救度,因此,打破世袭垄断和活动,往往率行出现于寺院。寺学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形式,使一部分庶民有可能受到私学的教育,从而使寺学有助于打破贵族对学校和教育的垄断。就是说僧团开办教育活动,不仅是一般的社会活动,而且是带有历史变革意义的社会活动。

2.石窟管理:

石窟是佛教活动场所,又是社会活动场所。佛教活动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而石窟也有与佛教无关的社会活动,在九、十世纪都由僧团管理和安排的。僧团有专门设在窟上的寺院,并从其它寺院定期抽调僧人上窟。石窟管理活动包括对所有佛窟的日常修缮事宜,佛窟的窟主大多为俗家,管理佛窟的僧团有时候要承担修缮某一俗家佛窟的全部人力财力和物力。

3.各类佛教节日庆典活动

十世纪敦煌地区的佛教节日庆典活动十分频繁,从正月十五日岁首燃灯开始,有二月八日佛出家、四月八日佛诞、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十二月八日佛成道等,一年四季节日不断。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有关这类活动的各种斋文、愿文,前贤已作过研究。[22]这些活动通常都是由官府和僧团联合举办,僧团具体承办。这些打着佛教仪式旗号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于社会文化活动,又是一种政治活动。从有关这些活动的斋、愿文,如《燃灯文》、《二月八日文》(《二月八日逾城文》、《行城文》)之中,可以看到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描述和对美好前景的祈愿:国昌人泰,寿等乾坤(P.2237)、妖风肃清,保宁宗社(P.2058)、国泰人安,永无征战(P.2854、S.4506)、三边永静,人歌永泰之祥;四寇休片,共贺兴宁之岁。灾随旧岁,雾散云飞,福建新春,萌芽齐凑(S.5957)、龙天八部,拥护敦煌;梵释四王,恒除灾孽。四方开泰,风雨顺时;五稼丰登,万人乐业(P.2058)、四时运泰,保稼穑而丰盈;八节调和,定戒烟而永息(S.4625)等,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是这类活动的目的。它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思想。

4.不定期的各类佛教活动

敦煌古代的佛教活动,除了定期的佛教行事外,还有一些名目繁多的其他随时随地举办的各种活动,如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印沙佛文》、《庆阳文》、《庆寺文》、《竖幢伞文》、《庆幡文》、《庆经文》、《开经文》、《转经文》,各种造窟发愿文、回向发愿文等等,就是这类活动的记录。在这些文献中的主题思想是对社会的关注:兴念苍生,匡兹教法;鱼水同心,君臣全运;然后四方晏静,五稼丰登,疫瘴消除,普天安乐(P.2854)、天成地平,河清海晏,五稼丰稔,千厢美盈(S.4537)、施主即体,唯愿崇班日进,方延五鼎之尊;峻洽时迁,坐列万钟之乐。子孙昌盛,眷属芬芳;合宅长幼,并沐清贞(S.6417)、使干戈永息,寇盗不兴,天扫搀枪,地清氛雾;国家万岁,天下太平;两国通和,三边永静;四时顺序,五稼丰登,灾障不生,万人安乐(P.2337)等等。这类佛教活动的主体仍然是敦煌僧团僧尼二众,同样是有益于社会稳定的文化活动。

摘自《中国佛学》总第十七期

更新于:6个月前
2
上一篇: 禅意性灵袁宏道..
下一篇: 徐浩书《不空和尚碑》..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