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五集)

2024-06-08 08:35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五天,我们选取莲公大士一首「老实念」的偈子来一起学习。这首偈子我先给大家读一遍:

【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

这首偈子总共有十二句,我们认真来学习。净宗法门是蕅益大师讲的最究竟、最方便、最直捷的修行法门。它方便在哪里?就是它只是一句佛号,很简单、很容易,但是它所成的果是无上佛果。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是直截了当以阿弥陀佛的佛果做为我们成佛的佛因,因果相应,因果同时,所以念佛时即是成佛时。这是究竟,而且是直截了当,不用再走弯路,直接取无上佛果。修起来很容易,就是念一句佛号,秘诀在于『老实念』三个字。只要老实念,你『不必问如何』,你决定有成就。那些不老实的人,他会问如何如何,我念佛要怎么念?是大声念还是小声念?是念四字还是念六字?念佛修行当中有什么样的次第?会出现什么样的境界?我今天梦到阿弥陀佛又会怎么样,明天我见到佛光我又会怎么样?诸多的这些妄想,统统都叫夹杂。莲公大士教我们不用问如何,就是老实念,一直念下去。

『莫管同与异』,这个同和异,是讲同生性和异生性,这是佛法教理当中的一些名相。所谓同生性就是《华严》讲的初住位以上的菩萨,那叫法身大士,跟佛是同生性,他们都不用阿赖耶识,他们都是自性起用,不用妄想分别执着,跟佛是同生性;异生性就是还有起心动念,还用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属于十法界里的众生,有六道、有四圣。不管是同生性的法身大士,还是异生性的四圣六凡,只要你肯老实念,你修的因都相同,你得到的果当然也相同。这个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地上菩萨,这跟佛同生性,也是修念佛成佛;你是个凡夫,你也修念佛成佛,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同在一起。虽然极乐世界有四土,但是四土都在一起,不用管同与异。即使是在凡圣同居土当中,你是自分上讲烦恼没断,但是你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受用、神通、道力乃至于相貌几乎是相同。所以,这个无上的果报非常殊胜,只要我们肯老实念下去,就一定得到。

也不用『论自与他』。念佛,往往学过禅的人,听说禅宗里面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不离自心,他钻到这个牛角尖里面,觉得不必要念佛,反正佛没有离开自性,净土也是唯心所现,何必还要去念它,还要去求生净土?净土,现前就是净土,只要唯心所现就是净土。在理上讲没错,但是他实际上没办法入这个境界,这还是不老实。为什么?他不能够圆融,他把事和理分开了,不能做到理事圆融。这是执理废事,以为自己对道理明了了,结果事上不肯真念。不肯真念,你没有修这因,就得不到这个果。倒不如那个念「他佛」的,他不知道阿弥陀佛是自心所现,他就是一味的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九品往生决定有分。所以倒不如那个斋公斋婆老实人成就得高。

我们念佛最重要的是要有愿力,愿生净土,愿成佛道,不怕自己妄想多。念佛,一开始念佛哪能没妄想?肯定有妄想。但是只要自己愿力坚强,念佛的时候专注在佛号上面,不要理会妄想,妄想自自然然减少。念佛散乱是个病,散乱也是妄想多,心没办法专注。一般在念佛堂里面我们都见到两种现象,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昏沉是打瞌睡,我们见到爷爷,他基本是属于昏沉这类现象多,掉举很少。掉举是什么?他的妄想纷飞,想得很多。一般知识分子妄想多,或者是在世间讲能干的人、好管事的人,在念佛的时候会妄想多,平时就想得多,操心的事多,在念佛堂里头他就会体现出来。昏沉和掉举这两种毛病都需要克服,你功夫才能得力。怎么克服?我们之前有讲过三十七道品,里面有七觉支,就是专门对治昏沉和掉举这两个毛病的。三十七道品我们讲了四十个小时,在这里不能详讲,我们简单的把那个方法给大家提一下。

在昏沉的时候,一般用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来对治,把我们的精神提起来。什么叫择法?就是我们修行的方法要换一下,老在一种上面是很容易昏沉。譬如说我们打坐念佛,老坐老坐,坐久了就昏沉,这时候应该换一下体位,不要打坐了,起来经行一下,或者昏沉很重的时候拜佛。换一下方法,就能把精神提起来。甚至有时候出去外面透透新鲜空气,舒张舒张身骨。体位改变之后,筋骨活动活动,把肝气疏一疏,精神也就提起来了。还有精进觉支,精进就是一门深入。譬如说我们专修念佛,就修这一门,不要夹杂其它太多的法门。太多了很容易把心力精神分散,也会容易昏沉。即使是世法上的这些事情也是,要尽量的单一,不要精力分散太多,你在平时分散太多,你一念佛时必定昏沉。所以念佛的时候要专注。佛七为什么要止语?止语就是让你精进,把精神专注起来,不容易昏沉。还有法喜,法喜是什么?你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一般来说,我们要听听经、听听开示,或者读一读祖师大德的这些法语,激发自己念佛的动力。看看祖师大德的这些念佛的经验,还有他们的大愿心,让我们把精神提起来。所以一般佛七也会有开示,开示是激起我们的法喜。我们师父讲,现在打佛七不能够只念一句佛号,要一半时间念佛、一半时间听经。听经是什么?把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喜觉支。

掉举的时候怎么办?意念纷飞,心定不下来,他不昏沉,但是他心不能专注,妄想太多。这个时候要把这个浮的心安定下去,就要用所谓的除觉支,也叫轻安觉支,还有定觉支、舍觉支,来摄受自己的精神。除觉支或者轻安觉支就是除去烦恼,简单的来讲,譬如说我们来到苍山脚下,这么好的一个环境,环境很清净,让我们很多烦恼就自然放下了,这个属于除觉支。来这里念佛打佛七,世间的事情我们统统放下,跟某人有些什么恩恩怨怨,有些什么是是非非,或者是工作上的事情,或者家里的烦恼,在这里统统都不要带进来,这叫除觉支,你能得轻安,这样便于你专注,心能定下来。另外定觉支,定是心里要定;舍觉支是舍掉外部环境的诱惑。一个是对外要舍,一个对内要定。那怎么来修?念佛的时候,我们的耳朵专注的听自己念佛,有别的声音来,不要理会它,只听自己佛号,甚至别人念佛的声音我们都不去听,只听自己念佛,这叫舍觉支,舍掉外境,这是耳根摄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这样摄受,不要理会外面的境界,专注在这一句佛号。眼只观佛,不观外境,耳只听佛号,鼻只闻佛香,口只念弥陀,舌根只念阿弥陀佛,身只礼阿弥陀佛,意只想阿弥陀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摄住。「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就是定觉支,你的心定在这句佛号上。妄想起来怎么办?不要理会它,让它去起,我就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就能够让我们心很快定下来。这个是要在修行当中自己去运用,自己去体验。

散乱是病,刚才讲的掉举和昏沉都是病,『分别易入魔』。分别是什么?见到一些境界的时候你起了分别心,佛光现了,闻到异香了,或者是做了个梦,老想着那个梦,那个是什么样的胜境,甚至有阿弥陀佛来了。那些都属于分别,很容易入魔。最好是见如不见,闻如未闻,不予理会,这就不会入魔,心还是专注在弥陀圣号上。

『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不管是胜境现前,还是恶境现前,统统不要理会。有时候念佛堂里面可能也会看到一些境界,这个境界可能是看见很凶恶的鬼神来了,或者看到一些很恐怖的形相,丑的境界,或者看到胜境现前,异香天乐闻到了,好的境界现前。「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不要理会它。蕅益大师讲,「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在于你那个分别心。夏莲公把这个话落实了,「佛号一扫过」,这就把分别心给扫掉。这个功夫在念佛堂内要练,念佛堂外也要练。特别是出现顺逆境界的时候,譬如人家赞叹我,我就很欢喜,在顺境当中起了欢喜心,这就是被境界给影响了;或者是人家骂我一句,人家不理解我,甚至障碍我,跟我过不去,逆境现前,这时候也不能起瞋恚心。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瞋恚,怎么做?佛号一扫过,提起佛号,不要被这境界牵着走。这个功夫也要在堂外去练,练成这个功夫,你堂内念佛就很容易成片。

真能念佛,『句句念能真』,你决定出娑婆世界,娑婆国土。为什么会现出娑婆世界?因为有贪爱。我们真正一句佛号求生净土,把娑婆世界统统放下。甚至在修行当中遇到种种的悟处,这难免有的,因为我们修行当中肯定有新的悟处,或者是见到一些殊胜的境界,不能够贪着。所谓真,莲公大士讲,但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念佛中,这就不真了,这就属于自欺,这就不老实。什么叫凡情?这世间的种种的情感,像我们帮助爷爷念佛,按凡情来讲,他困了我们要给他休息。但是用佛法的智慧就不可以,不能随顺凡情。为什么?我们是帮助他往生净土,不是帮助他的肉体好受一点。所以要怎么办?只要他还能忍受,尽量提起他的佛号。我们自己也是,我们自己念佛念累了,念得很辛苦,如果是一般人,那就赶紧回去睡觉,就不念了。但是真正修行人是不能怕苦、不能怕累。像我们前两天讲的,「道人须学石头顽,哪有功夫说苦酸?」苦、酸不能放在心上,勇猛精进。

勇猛精进之后,你肯定有悟处。这个悟处是你修行当中的体会,这叫圣解。圣解是什么?譬如说你读经,你突然领悟到里面的真实义,或者念佛,你突然起了一个悟处。这时怎么办?赶紧还要放下,继续念佛。特别是我们学经教常常有这个现象,念佛念到一半,突然对一个过去想不通的问题想通了,心里就很高兴,这叫圣解。圣解也叫夹杂,这都叫自欺。你看莲公大士的这个标准有多高!自欺就不是老实。老实是什么?凡情圣解统统放下,「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这是真干。要念佛成就,就是两个字秘诀:真干。有一毫夹杂、有一毫自欺,就不是真;有一毫懈怠、有一毫自恕,就不是干。自己放松自己,就不是真干。要真干,那是不夹杂、不自欺、不懈怠、不自恕,勇猛精进,哪里说达不到功夫成片?这一生我们决定能成就。

今天就把这首偈子简单的跟大家分享完毕。我们一起再念一遍:「老实念。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