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调柔言行粗
要进入房间的时候,不论办公室或别人家,都要先敲门,问里头是否有人,听到「请进」后才可以进去。否则,很鲁莽地一开门就进,可能会妨害到别人。
进入教室、办公室或上师屋子时,应该出声和主人打个招唿。比如,学生进老师办公室,或者上学迟到了,就要先在门口说「报告」,这也是一种礼貌。如果没有这样,随随便便就推门进去,也许别人正在商量一些秘密的事情,这样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这些基本礼节,不仅世间中需要,佛门中也很重视。如《沙弥五十颂》云:「于师住处门,手当轻缓扣,入内上师前,恭敬问安等。」意思是说,对于上师住处的门,应当以手轻轻扣敲,上师让你进门后,要先毕恭毕敬向上师顶礼,以如法的威仪来承事、问安等。如果对上师不恭敬,自相续就得不到真实的加持。
有些人行为很粗暴、很鲁莽,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由此也可推知,他的心必定不调柔。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和语言都由心来操纵,心若寂静调柔、烦恼不多,从走路、说话的威仪中也可表现出来。相反,内心如果烦恼深重,言行举止也会十分粗暴。
佛教中非常强调恭敬上师,若能如此,这也是获得证悟的前兆,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话,自己什么法也得不到。从前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一边敲门一边直唿尊者的名字:「阿底峡,阿底峡,给我传一个窍诀!」阿底峡尊者似乎没听到,没有给他开门。他又大喊一遍,屋里仍没有反应。直到他喊第三遍时,尊者面现不悦地开门说:「窍诀不是用大声唿叫换来的,唯有以恭敬才能得到,我不给你传!」噶当派很多教言中常引用这个公案,所以,弟子要对上师怀有恭敬。
其实,通过一些细节,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表面上似乎只是小事,比如你到一个道友家,不敲门就进去了,你自己觉得没什么,但这会把别人吓一跳。所以,去拜访别人时,一定要有礼貌。正如前面所说,宋朝有个人叫杨时,他很好学,有一次冒雪到程颐那里求学,发现他正在椅子上睡午觉,便不敢打扰,一直站在门外等候。当程颐醒来时,他已经成了雪人,脚下的雪有一尺多厚。表面上看,在雪里站一会儿也没什么,但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人的修养。
我们学佛的人,平时也要注意细小的威仪。假如让别人心生厌恶:「你看,他行为这么糟糕,连世间人都不如!」那想要弘扬佛法、感化他人,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自己的行为要加以规範,到别人家、进别人办公室,不能随便就闯进去。这不是口头上说说,行为上也要真正做到。
然而,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尤其是有些人自认为学歷很高,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心里始终存有傲气,想什么就做什么,根本没有「这可不可以」的概念,如此一来,谁都看不惯。以前的古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什么有过失、做什么有功德,他们非常有分寸。其实作为一个人,理应明白黑与白、好与坏、邪与正,哪条道可以走,自己要懂得选择。假如黑白颠倒,所有的事都混为一谈,迷迷煳煳就横衝直撞,到头来会撞得头破血流。因此,有这种毛病的人,一定要想办法改过来;而别人有的话,也应尽量加以劝勉。
《弟子规另解》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