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教在当今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
历史选择了佛教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人类的精神领域却面临着重重困境。面对着无穷的竞争压力、面对着毫无节制的物欲渴求,面对着种种情感矛盾的迷茫与失落,痛苦、烦恼甚至疾病、自杀种种问题包围着当今人类。这仅仅是从个人单独的内心层面而言,再从大的群体层面来看,由于为了各自利益而争夺不休引发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地区之间局部冲突接连不断。由此造成的一个个家庭和个体的苦难更是罄竹难书。种种的这些,看似复杂纷乱,难理头绪,而其根源皆来自于心。万法唯心,当我们识破表象看本质时,我们会发现,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麻烦、是非,都是因为人心出了问题,种种的私心杂念,种种贪爱欲求,令众生执妄成真,迷失于真理之外,沉沦堕落,轮回不止,变本加厉,令这个从外表看似人类文明进化的时代,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乱相丛生,险象环生,苦难不止!
面对这些种种情况,作为佛教徒,作为荷担着如来家业的佛子们,又该如何反应和行动呢?我们当然要作出有力的反应,要有着卓有实效的行动。佛陀的应世,佛法在这个世界上的创立,本来就是为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而服务的,就是为了让众生能离苦得乐,就是为了众生心灵能得到安慰,就是让众生获得真正的解脱。离此目的,佛教在世又有什么意义呢?可以说,自佛教产生以来,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它的这个功能始终没有丧失,它的这个作用也始终没有改变,只不过,在某种历史时期,其作用和功能得到了较大的体现,而在另一些时期,因缘所致,则可能蛰伏沉寂些。
分析观察一下现今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尽管在传教形式和手段与佛陀时代有着种种明显的差异,其佛教所涵盖的教理、教义没有丝毫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社会在逐步昌明,思想在逐步自由开放,而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探索与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强烈得多,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佛教的再度兴盛与崛起正当其时,是历史选择了佛教,佛教也应毫不犹豫地担负起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责任。
当然,佛教要在当今社会,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为众生所信受奉行,也并非是件一蹴而就的易事,如何以一种能为最广大人们所能接受的面貌再现世人面前,这个问题在一段时间以来有所争论,也值得每一位有志于此事业的同道深思。今天全世界佛教徒云集在一起,就是共同谈讨:佛教为救世之仁,如何担当起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回归--佛陀精神本怀
笔者以为,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她之所以能有别于其他的宗教或学说,当然是有她独特的内涵与精神的。这种内涵与精神千百年来在教界已有定论,翻开任何一部经律论,上面都有明明白白的阐述,在这里已无需赘言。我们现在要将佛教、佛法惠及众生,就是要将佛教的这种内涵与精神播散于众生的心灵之中,让他们能明理生信,然后发愿再用具体的行动(修行)来实践,直至最后的成就。在这里姑且将佛教的这种内涵与精神称之为佛教的精髓,笔者认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环境下,这种佛法的精髓绝对不能丢,绝对不能淡化,绝对不能异化。这是在当前大力弘扬佛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和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精髓?就是宗教的道德!也就是佛教的修行、见地,实证功夫。儒家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就是这个德,才是人心的真正摄受力量!
看看当今的现状,确实有不少人和组织,他们打着佛教的旗号,或者披着佛教的外衣,吸引来大量的信众跟着他们跑,但他们对佛法真正的精髓讲得很少很少,那就更谈不上实证了,有的甚至避而不谈,而世俗化的东西却颇为津津乐道,他们有的假借善巧方便,其实是买椟还珠,南辕北辙。更有甚者,将佛教产业化 ,将教化的使命转变成文化的形式,让佛教也去走市场经济之路,诸如此类,种种弊端,不仅辜负了释迦如来出世度生的本愿,更与佛教的真精神相违背,可谓误人子弟,也败坏了佛教与佛法的名声,实在可悲可叹,凡此种种,当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与深思。在此世界佛教论坛盛大召开,我们应该疾声高呼:回归佛陀本怀!
博采众长 鼓励创新
当然,毋庸讳言,当今佛教与佛法的普及与弘扬,也必须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人的特点与气质相适应。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发展,在佛法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应该进行不断探索与尝试,要能发现找到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能为大众喜闻乐见,能为大众易于接受。在这点上,我们又当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开阔的胸怀,博采众长,互补借鉴,甚至提倡能够有所创新,只要能有利于佛法精髓的传播,只要能让大众真正从佛法中获益,不分山头,不分派别,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近年来,国内众多寺院,以禅修、教育、文化和慈善等为抓手,对新时期的佛教传播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便是对创新与适应的阐释。
时代的步履匆匆前行,对于佛教与佛法来说,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如何将佛法的价值和功用最大化惠泽于当今时代的芸芸众生,是每一位佛子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佛教的责任和使命,有志之士当发大愿、发大心,不负浩浩佛恩,无愧历史重托,共同努力,相信由心而生的和谐世界当能成就!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