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为何要做早晚功课
在寺院里,全寺僧众每天朝暮都要在大雄宝殿内集体诵经,成为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的佛事,在念诵的准则当中冀获功德。由于在课诵朝暮进行,所以称为朝暮课诵或早晚功课。诵经的方式从《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四看,有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摩地念诵(心念)、真实意念(如字义修行)的四种。
早晚二时功课指的是音声念诵,所谓清净在音闻,由音声佛事达到内心的清净自在。从佛教的历史上来看,先前只有经咒、梵呗等简单的念诵,到了晋代以后发展出忏法,继后出现《水陆》、《焰口》等佛事,唱念内容日趋复杂。唐代马祖道一禅师为了安僧始建丛林,弟子百丈怀海禅师制定出共住《清规》,在赵宋以后尤其是明代,丛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课诵的定制,早晚功课与诵经、拜忏等法事,共同成为寺院风尚。
关于课诵的起源,从《法华经》中记载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的文字来看,中国佛教课诵的风尚由西域等地的佛教译经家传来。中国典籍中关于课诵方面最早的记载见于《吴书》〈刘繇传〉附记后汉笮融的事迹,里面说: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坐断三群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另外在唐玄奘法师翻译的《大唐西域记》里说到卑钵罗石室■刍设坛念诵的故事;东晋《高僧法显传》中记述古代斯里兰卡佛牙出行礼拜念诵的盛况。历代皇帝也多有提倡课诵者,唐玄宗曾诏令不空三藏诵《仁王经》,代宗敕命二十七名沙门为国长诵《佛顶咒》;《佛祖统纪》卷五十三〈持诵功深〉条下,列举了自东晋安帝到宋光宗七百余年中道俗念诵佛经的突出事例十九起,可见课诵的普遍程度及历史的悠久了。
课诵仪制古印度奉行三启仪制,普遍讽诵马鸣菩萨所作的赞佛诗歌《佛所行赞》,首先颂扬马鸣菩萨所集的赞佛诗文,其次正诵佛经,后陈述回向发愿。全部过程为节段三开,故称三启。诵经结束时,大众同声念苏婆师多或娑婆度(赞叹经文为微妙语)。中国佛教念诵的基本仪制也是三启式念诵法。无论举行任何法事,皆先安排赞(香赞或赞偈),次文(经咒本文、有关仪文等),最后回向发愿(或偈或文,或偈文兼举)。
东晋道安大师所制定的《僧尼轨范》中明确要求,僧尼:一要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即讲经仪规);二要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即课诵斋粥仪规);三要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道场忏法仪规)。三条要求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广,成为后来各种法事仪制的开端。宋明以来寺院逐渐普遍奉行朝暮课诵,到明清时候,朝暮课诵渐趋定型,课诵之风遍及各宗派寺院与居家信徒,成为丛林必修的定课和佛教徒轨范自身的重要功课。
朝暮课文全属大乘藏摄,程序和内容,根据诸方祖师所立的宗派有所不同。普遍分为课诵正文、普结回向、祝祷护神三个部分,礼诵课文的人要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音随文观,才能避免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罂的不良状态,达到身心清净、三业一如的功德效用。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