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禅

2024-10-14 08:38

普 门 禅

◎ 献 忠

净宗祖师印光大师也曾给普门下过定义: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楞严经》中就记载了二十五位菩萨分别以根尘识证得圆通的经过。

东汉末年,禅学随着印度佛教经典的传人开始在中土传播。早期的禅学,修学思想偏重凝心入定,追求神通和禅定结合,以定摄禅,禅修的主要形式表现在长坐不卧。后来,受大乘般若学和佛性论的影响,禅的重心逐渐由形式化转向对宇宙实相的证悟,禅修的内容体现在自性自悟上呈现随缘而行的倾向。禅学理论的演化和修习形式的转变,为中国禅宗的成立奠定了的基础。禅宗成立之后,在五祖弘忍大师下分为南北二宗。净慧法师在《生活禅开题》中总结了二宗的特色: 北宗主渐修,南宗主顿悟;北宗重在行,南宗重在智;北宗由定生慧,南宗定慧双持;北宗如塔基,南宗如塔尖。其实塔基塔尖是塔的整体,渐修顿悟也是禅修的一个整体。后代禅门祖师主要继承了南宗宗风,敷演出了不同的门庭家风,如云门饼、赵州茶、临济喝、德山棒等,各有千秋,流芳后世。

由此可见,普门所示为中道实相之理,诸佛菩萨由此理,开无量法门,并示现种种身,来拔除一切众生之苦,成就菩提。禅宗在小乘禅、大乘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以明心见性、体用一如为解脱。明心见性、体用一如即是生命的究竟归处,是人生的真相。所以,普门和禅,在度众上都是随缘度化,在道业上都是成就菩提。普门、禅合在一起提出,既扩大了禅宗接引学人的外延,也有利于夯实禅行基础,更适应现代人对禅修形式多样化的需要。

摘自《华藏》2017年第2期

更新于: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