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法的快捷方式
◎ 倓 虚
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
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谓之心性,及物性。盖一切物莫不有性,此心物等,皆奉于性理,故统称之一体二用。体者,乃永世不变之性体;用者,乃随因缘之变化而作其用。
又此性体与作用,不相离故,其用虽随因缘变化之时,而永未离不变之体。何以故?因此天理本体,尽虚空,遍法界,无朕兆,无形相,无始终,无内外,而无大不充,无小不入。所以者何?十方无量微尘数法界,无一非此理体所成故。此体如虚空,虚空无微不入,虽邻虚微物,亦有坏时,虚空不坏,纵虚空有壅灭之时,而性理不坏不灭,故曰真空。
世间所有一切巨细等物,皆可勘验。吾人为动物之一,察人性之感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发于心识,心识发于物相,物相出于四大(地水火风),四大成于四微(色香味触),微色为地大之因,微香为风大之因,微味为水大之因,微触为火大之因。
又四微由何而生?曰:舌识生其味,眼识生其色,鼻识生其香,身识生其触。然在识从何而生乎?曰:觉性生身识,嗅性生鼻识,尝性生舌识,闻性生耳识,见性生眼识,知性生意识。
意识是第六识,审而不恒;前五识是非恒非审;尚有第七末那识,亦审亦但;第八阿赖耶识,但而不审。第七识又名传递识,以之而传入传出;以第八识为含藏之主体,又名之为含藏识。
此第七第八两识,皆依真如性理而起始。又第七识传入现行之事实,含藏于第八识中,熏成种子,遇有因缘传出时,谓之种子发现行。现行之性普遍法界,随处而生心识,心识又生四微,四微生四大(地水火风,土木金石摄予地大之内),以显虚空,而生起宇宙山河,森罗万象,飞潜动植等物,是乃巨细隐显循环。因之种子又成现行,而熏种子,如是轮转不息者也。六道轮回之名实,即摄在此循环轮转之中。
此是略说佛法大纲,入手之梗概,以便由粗入细,由细入微,由微入玄,由玄入妙,妙者不可心思口议,玄者了不可得,妙者无可说。在此无得无说处,但反心光觉照,于此清净无为心中,有何法尘缘影耶?再于清净心中放出无尘智,遍观宇宙万物,何者是我?何者非我?哪里还有是身非身?复向何处问菩提?在此不可捞摸处,于妙观察智可得商量,则转八识成四智,有日可期矣。
向者所说,有赖四悉因缘,引导背尘合觉,消灭忧悲苦恼。所谓忧悲苦恼者,是由根本错误,迷本性理,错用心识,如同认贼为子,哪能有好日子的生活?本来无贼,起初时即错用心识,如同养民成盗;若正用心识,如同将匪招安,即是背尘合觉。
盖宇宙万物等,皆是意根外之五尘,及是意根内之法尘,共成六尘,皆成色相。吾人及动物,若依佛法用之如法,皆能成贤成圣成佛;若用之不当,则如造就贼匪,自盗家宝,自害自受。其用之当与不当,唯在心识。
心识对于六尘之色相有迷悟、深浅之分。其色尘有可对可见具足之色,只一也。其不具足之色,可对而不可见之声香味触之四也;又不可对不可见之色,无可表示者,乃法尘之一也。
吾人对此三种色尘,嗜好之者,各有深浅不同。又贤人对此色尘舍之,圣人远之,佛陀不取不舍。惟我世间人,与二十八层天上之天人,无一不对此六种色尘,迷为真实。由此起惑造业不休,故成苦乐之阶级。而天上人间之贤人,圣人,佛陀,则超然而不在其列。
果能正用心识,背尘合觉,而反观诸尘之性理,可谓之照见五蕴皆成妙有真空,乃即天理之本然,万物之趣向,不思而证,不勉而中,岂非从世法而入佛法之快捷方式者哉?总而言之,观诸法妙有性空而已矣。
摘自《湛山文钞》
更新于: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