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还是念佛

2024-12-01 09:02

参禅还是念佛

◎ 新 成

我们讲到生死,就不妨再多饶舌几句,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它就是佛教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世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离开了生死二字,世界上就没有生命可言,没有生命也没有众生,我们今天的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所以生死二字,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去参透。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是:人们普遍接受了教育,人类文化知识水平越来越高。过去有很多人都不认识字,在佛教里也是这样的。许多出家人一辈子没有读过书,认不了几个字。不过佛教还算好的,因为佛教有弘法和教育、办文化的传统,佛经是记录在纸上的经典,寺院里面有印经的传统,社会上有抄经的传统,这些都需要有文化的人去做。为了宣传佛教,寺院一直在办讲经的活动,讲经也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许多出家人到了寺庙,通过讲经说法和抄写佛经,最终在寺院里面完成佛教的教育,所以寺院不仅仅是烧香拜佛的场所,还是一所培养学生,增长知识的学堂。

在佛教里,将那些有知识的佛教界人士称为善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知识对佛教很重要。世俗人认为,所谓的知识就是指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据说凡是称得上知识的,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否则就是伪的。汉字里面的知,字从矢从口,矢亦声。矢指射箭,口指说话。矢与口联合起来表示说话像射箭,说对话像箭中靶心。识,繁体字写作识字,从言从哉,哉亦声。哉字从音从戈,本指古代军队的方阵操练。音指教官口令声(包括号令军阵进退的鼓声、军人喊杀声),戈指参加操演军人的武器。哉字本义就是规则图形及其变换,故识(识)就是用语言描述图案的形状和细节。由此可知,汉语中和知识就是说出可以准确应验的话和辨清事物形状细节。现在人则进一步把知识界定为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同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佛教说的知识与世俗讲的知识是不一样的,《佛说阿弥陀经直解正行》一书说:知者,不被诸相所缠,不被烦恼所缚,不被思爱所留,不被无明所覆,故名曰知。识者,有生必有死,有象必有坏,所以个臭皮囊一包脓血,岂我之常物。凡所有相无相,尚非是道。知其至理之义,无以为之,故名曰识。恒任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人法两忘,此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识,是名知识。果然如是得力操持,可谓真善知识矣。世俗的知识是从常识和表述来界定,要求掌握知识者能够从结构上来接受与认知。佛教不是这样的。佛教推崇智慧,认为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这种智慧也是佛教所特有的,其它哲学与宗教所不具备。例如佛教所说的因缘缘起说,这是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所没有的,唯佛教所有,所以它是佛教的智慧,也是佛教与其它宗教和哲学的区别所在。佛教的知识就是一种别样的智慧。按经中所说,拥有知者,必须是得到解脱的人,因为他不被诸相所缠,不被烦恼所缚,不被思爱所留,不被无明所覆。这四个不被缠缚留覆,也就超越了世间的一切俗相,进入了更高境界,这就是知。拥有识者,必须是掌握了道理之士,例如了解到有生必有死,有象必有坏的法则,掌握了凡所有相无相,尚非是道的规律,并且不被这些法则与规律所束缚,就是识。佛教的目的最终是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人法两忘就是达到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识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就是知与识相结合后的境界,是综合境界,所以称为知识。显然,善知识者就是努力传播并且得力操持者,例如阿弥陀佛是十二种光明之一,因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破除一切众生无明的痴合,彰显佛法的真理,这是在弘扬智慧之光。教人念佛,宣传极乐净土,弘扬佛教,是可谓真善知识矣。

摘自《海幢潮音》2017年第3期

更新于: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