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五德及应具备的德行

2024-12-13 08:32

智随法师

沙弥,是出家最基础的阶段。沙弥发心出家,也要具足相应的德行。戒律讲,沙弥应具足五德,也就是五种功德利益。

第一、发心出家、怀佩道故

沙弥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放下世间的染污,发心要离开世俗。踏进佛门,头发一剃,这时候就跟世间断绝关系了,不属于世间人了,从身相上讲,已脱离世俗。

怀佩道故,是讲为道而来,心中要怀道。出家人跟世间人的不同就在于此,心怀大志是要求道的,不是来求财。有句话讲出家人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佛门当然也不离财,但如果为了发财来出家,就不是出家人了。要为道而来,不光是沙弥,所有出家人都应该要有这样的志向,从沙弥开始就要有这种德。

第二、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毁其形好,须发一剃,这就是毁坏世间之形象。儒家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都不能随便剪,更不能剃(古人都是长辫子)。但是佛门就不一样了,进了佛门,一刀剪断,这就是破我们的执著,破除对形象的爱惜。

世间人放不下的就是头发,尤其女众;佛法恰恰相反,就是要让我们毁掉这个形象。很多人剃头的时候,看到头发要剪掉,就哭出来了。世间人执著外在形象,佛法就是先从身相上破除我们对形象的执着。

应法服故,出家人穿的是法服,不是俗服。看上去虽然都是衣服,但是出家人穿的衣服称法服,统称为三衣一钵:它不是世俗的衣服,这是佛的威德之相、法幢之相、福田之相。这是沙弥第二个威德。

第三、永割亲爱,无适莫故

出家是要放下世间情感--永远地割舍了父母、亲人。世间感情最深的就是亲人,一出家,这些情感全要放舍。要出家的话,已经成家的要离婚,这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染污最重的一面。

从原则讲是要放下,身份要独立,要割舍世间的恩爱。我们之所以轮回生死,就是因为世间的恩爱所导致的,所谓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

无适莫,不分亲疏、不分厚薄。在家人亲疏、厚薄非常明显。是亲人关系就很密切,是陌生人就很淡薄,见死都可以不救。要是对亲人见死不救的话,那会被人唾骂。在家人的亲疏感情是非常明显的。

出家人就不一样了,一切众生都是父母,平等地对待众生。虽然身份上是父母,一旦出家就视同一切众生,没有亲疏之分。所以出家人跟世间家庭,从情感上是脱离这种关系了。

当然,现代人跟以前不一样。古代交通、信息不便,经济条件落后,基本一出家就跟家里没什么往来了,可能一出去,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再有见面的机会。现在因为交通、经济条件不一样,出家人也会回去看望父母,安父母心,并劝其念佛。

虽然和父母有往来,但应当知道出家目的,就是要割舍这种世间的恩爱。对父母兄弟以及其他人,都要一视同仁,这样才符合道心。当然,并不是说没有父母之情,这种情会淡化到跟众生平等。我们看佛陀成道后去皇宫度化父母,亲情就转为法情了。因为佛视众生平等,其他众生要度,父母当然也要度。只要因缘成熟,人人都有得度的因缘。

尤其像净土法门,不分彼此。父母师长、历代冤亲债主,都可以劝化念佛往生。所以出家人具有平等慈悲的心,从这里可以展现出来。

第四、委弃身形,遵崇道故

委弃身形,就是不顾身体形躯。出家人,这个身体形躯是要放下的,出家人要淡化乃至破除我执。世间人把身体形躯看得很重,我执坚固,出家人就不一样了。很多人修苦行,甚至燃指供佛,包括常期食素,乃至有些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世间人谁愿意干这种事啊?

所以出家人把身体看得比较淡,不像世间人把身体看得比较重。相对来说,看得越淡,反而身体越好;看得越重,身体越糟糕。

世间人为了保养身体学养生之道,但医院里依然人满为患。出家人不注重养生,反而大多数身体状况还行,很少去医院。把身体放得下,看得开,更容易符合天道,也更符合自然,符合生命的规律。不执著身体,放得开,身体的生命功能会自然调节,何况还有佛法的力量?所以佛门的养生,是超越养生理念的,是不养自养、依法而养。

当然委弃身形,不是指去修无谓的苦行,折腾身体。有很多人为了求道,故意折磨身体,那就违背佛法道理了。委弃身形不是故意伤害身体,是要放下身心。

第五、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这是沙弥五德中最重要的一点。出家人要求大乘,不是小乘,不是求自了汉。印光大师讲说做自了汉,是站在根机的角度讲,并不是从发心上来说做一个自了汉。而是说我们众生根机差,即使发了大心,但没有能力度众生,那就做个自了汉先自度吧。自度是为了度他,所以印光大师讲的这个自了汉,跟小乘不是一个概念。不要认为印光大师是小乘修行,他学的是大乘法,只不过针对自己的身份而言先做自了汉,先解脱往生。这也正是净土宗立宗的根本,让我们先自度,往生成佛后再来度他。

从发心出家开始,本来是要有大乘的心,求大乘的心就是要上成佛道下度众生。出家目的,就是要度人。度人,当然就要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才能够普度众生。

净土法门隐藏的是大乘心。先到极乐世界成佛,然后再回娑婆世界度众生。就是把成佛、度众生分两步。第一步,先往生;第二步,再度众生。大乘圣道门则不是这样,而是成佛度众生一并兼顾。既要发心自成佛道,又要同时广度众生,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就发心要度众生了。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度众生才能成佛。不度众生怎么成佛呢?要在度众生过程当中才能圆满成就佛道。这一点要圣人才能做到,就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实质上展示的就是另一个层面:就是要在度众生当中完成成佛的誓愿。度尽众生就自然成佛道了,当然地藏菩萨也并不是说不成佛,而是以度众生来成佛,众生度尽也就自然成佛了。这就是大乘佛法各自的立场不同,认识不一样,方向就不同。

实质上大乘佛法有三种层面:第一个就是先成佛再度众生;第二个是成佛度众生兼顾--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第三个是以度众生来成佛道,先度众生,自未得度,先度他人。很多人发心就是这样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然自己还没有解脱,但是为了代众生受苦,先入地狱,这是一种舍我的精神。能够做到这一点,要有大心量,要对自我执著的破除,一般人也做不到。

对于凡夫来讲,净土法门走的是第一条路线--先往生、解脱、成佛,再度众生。这是他力易行之道,最保险可靠,适合所有人。后面两种很难,都是靠自力修行,尤其第三条路最难--先下地狱去度众生,下去之后出不出得来就不知道了。

所以纵然有这种精神,但是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很难走这条路。这条道路最起码要到破除我执、忍力成就的菩萨境界,像地藏菩萨就可以先度众生,然后成佛。

虽然是不同的路线,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要成佛,度众生。这就是大乘精神。沙弥虽然刚出家,也要有这种大乘心--出家是为了度众生。

沙弥五德,是出家的根本核心。

更新于: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