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2024-12-14 08:37

◎ 任继愈

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主要由西域来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并开始向全国传播。魏晋时期,佛教般若学与玄学贵无派相互激扬,毗昙学崇有,也相当流行。至南北朝,在度僧造寺、开凿石窟、组织译经等方面尤为突出,汉传佛教依以形成学派和宗派的典籍,大都完成于这个时期,为形成汉传佛教的理论体系起到了开创性作用。同时,儒、释、道之间进行着长期的争论,既有激烈的斗争,更多的是互相渗透、相互吸收。隋唐时期,出现著名的译家有玄奘、义净、不空等,佛教义理由主要依附译典转向创立起多种独立的思想体系,适应中国社会的佛教礼仪法规基本建立,从而出现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和三阶教等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思想不仅影响到我国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而且先后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宋朝时期,汉传佛教各大宗派之间的差别逐步缩小,同时,佛教的基本理论多为儒家所吸取,也成为道学重要的思想来源,日益与儒、道相调和,三者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1)指在西藏地区形成和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的佛教;(2)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佛教在西藏地区发展的历史一般分为前弘和后弘两个时期。前弘期自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约二百年;10世纪末,后弘期开始。7世纪中,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并为她们带去的佛像分建大昭寺和小昭寺,翻译过少量经典,但未建立僧伽制度。至赤松德赞时从印度迎来寂护和莲花生两大师,建立桑耶寺和僧团组织翻译了大量的经典,才具备三宝。10世纪后期,阿底峡从印度进藏,其弟子仲敦巴等形成噶当派,稍后有卓弥释迦益希从印度学法归来传授弟子甚多,其中的昆氏贡却杰波家族形成萨迦派;玛尔巴及其弟子米拉日巴形成噶举派。吐蕃时期莲花生和无垢友所传的密咒,至释迦迥乃将其集中整理成系统,下传弟子形成的一派相对于后来新译的密咒而言,被称为旧派(宁玛派)。11世纪是藏传佛教几大教派开始形成的时期。噶举派后来分成四个支派,噶当派后来经宗喀巴发展成为新噶当派,即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兴盛的一派。

南传佛教:亦称南传上座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和中国云南地区的佛教属于此系,因由印度向南传入,故得名。

其教义比较接近原始佛教,注重教义的字面解释,核心是三相(Tilakkhana),即无常,苦和无我;以十二因缘说明人生无常,以五蕴说明人本无我,以四谛说明无常无我之苦及其解脱,注重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义,崇拜佛牙、佛塔和菩提树等。在宗教修持上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特别注重禅定,还保持早期某些戒律,如托钵化缘、过午不食、雨季安居等。只使用巴利文佛经。将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和涅槃合并在一起纪念称作吠舍佉节。

摘自《中国宗教》2019年第3期

更新于:1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