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入
◎ 净 慧
下面正式介绍《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的内容。讲解这篇文章的书有很多,我在《入禅之门》里面也讲过一次,今天只是旧话重提。
唐朝以前的禅师把最基本的修行方法称为入道。达摩讲怎么入道,三祖的《信心铭》、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五祖的《最上乘论》,都是讲最初修行要怎样入道。
达摩祖师说入道多途,入道有很多途径。要而言之,不出二种,总起来说,不出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一是从理上入,二是从行上入。一切法门,都不出这两条途径。理入和行入,经典中叫做随法行和随信行。理入就是随法行,行入就是随信行。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这里有几个要点。所谓理入,首先要借助经教来领悟禅宗的心要。藉教悟宗,这是一个根本前提。在此前提之下,又要更不随于文教,就是说既要藉教悟宗,又不能把手段和方法当作目的,执著于教理。手段和方法在过程中有用,到达了目的地就没有用。比如说生病要吃药,病好了还要不要吃药呢?一个好人老是吃感冒通行不行呢?感冒好了你就把药放下。病好了还吃药,反而执药成病。不执著于经教,才能与理冥符,与真理相应。
藉教悟宗悟什么呢?悟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每个众生都具有真如佛性,真如佛性之所以不能显现,是因为被妄想客尘所掩盖。想要舍妄归真,使本具的佛性真正显露出来,不是坐在那里不费任何气力就能达到的,而是要凝住壁观。凝住壁观的要点,是要破除自他二元对立的心态,要无自无他,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 ;要凡圣等一,没有佛也没有众生。如果我们心里还有佛见、众生见,其心仍然是分裂的,还有二元的对立,不能达到凝住壁观。凡圣等一了,无自无他了,还要坚住不移,就是要保持不分别,没有分别、没对立面的心态,使它稳定,不丢失。不随于言教,就是不可执著一切言教的说明、分析和推理。
这里讲的一切修行方法,都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都是第一念,不是第二念。第一念是心,第二念是思想 ;第一念是真如佛性、是智慧,第二念是逻辑分辨 ;第一念是现量,第二念是比量 ;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所以必须是第一念,时时刻刻安住在第一念。当然第一念也只是这么说,实际无所谓第一念,只是一大光明藏。这样地与理冥符,与真如佛性相应,才是无有分别,寂然无为。无分别是智,寂然无为是定,智慧和禅定完全统一。这就是理入。
这种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可惜我们的种种妄想执著扫除不了,整天就生活在名言概念当中。我在上面这么讲,底下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人的理解,有五十个人就有五十个人的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是在分别,都在想这是什么东西,所以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解。
我在讲的时候,你只要保持听的感觉就行了,不要再去思考。再去思考就是第二念。不思考就是受用 ;一思考就是分别。一分别,受用就没有了。不随于言教,就能凝住壁观。你听的时候,心像一道墙壁一样,可能就有受用。听法的人心无分别,说法的人他也不分别。古人说一切都从自性中流出,就好像心里有一股泉水一样,就这样流淌出来。一个讲法的人,如果真正对佛法有一点体会,他就不是先打个稿子,计划一番,看今天要讲什么。他没有计划,也没有安排,他往那里一坐,话语就像清泉一样潺潺流出。这样讲出来的东西,如果听的人也能够无心地听,讲者无心讲、听者无心听,就可以与理冥符,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
摘自《双峰禅话》
更新于:1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