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

2024-12-25 08:20

《唯识三十颂》

◎ 成 观

《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别境(前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 此论以识转变理论为中心,论述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如何转变为人们的经验世界,由此组织成一套完整的阿赖耶识缘起说,进而论述三性、三无性等唯识论的中心概念及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从正面阐发唯识无境说。

《唯识三十颂》是整个唯识学经论中短小精干、简捷扼要之作。其篇幅虽然精简,却是取一百卷《瑜伽师地论》的菁华而成的,故《唯识三十颂》可说是瑜伽师地论要点的结晶。因此若能通达三十颂,则不但瑜伽师地论的要旨也掌握到了,甚至整个唯识学的大体亦能通达。这是本论在唯识学中的重要性及可贵处。

此颂文是世亲菩萨倾其一生之力,造出百部论典,以弘宣大乘玄旨之后,在其灭度之前,以悲愍心,将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大论,取其菁华,浓缩成此三十颂,以方便后世众生受持读诵。世亲之本意仍欲续写长行以释颂文,成就三十论;然而不久世亲菩萨即世寿尽,未及著论,诚千古之一大憾事也。

世亲殁后,在印度陆续有亲胜、火辩、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为本颂作长行之释文,也就是等于为此三十颂造论。此十大论师之论文各有其长。其后玄奘大师从印度学成归国,曾先将本颂译成汉文,然后依其弟子窥基法师之议,将十大论师的论文,以护法论师的论文为主,其他各家则各取其长,而杂揉成一篇新的论文,再将这篇论文与世亲的原颂文合在一起,便成为一部崭新而完整的唯识论典(具备了颂文与长行之论文),玄奘大师把它取名为《成唯识论》。这部成唯识论在中土唯识学界顶顶重要:一来由于它的颂文之内容是瑜伽师地论的菁华,故成为通达唯识学的敲门砖;二来由于其长行系涵盖十大论师的精心论述之旨;三来由于此论有一大部分是玄奘大师的创作,可说一半是中土的国产,国人深觉与有荣焉,因此自古以来这部《成唯识论》更受崇重,凡讲唯识者,常以此为主要教本。

由于上述历史背景,时至今日,于阐释《唯识三十颂》的典籍中仍以这部《成唯识论》为权威。因此我于注解颂文之时,便广引《成唯识论》的论文部分,作为解释的主要依据,将所引用之文略加消文解释。这样的好处是读者若详阅本书,便可较深入地理解唯识三十颂,同时连《成唯识论》本文也奉读了一大部分,可说是一举两得。若有志精研唯识之士,还是须将成唯识论原作研习一番,方无遗珠之虞。

摘自《中国佛教典籍》

更新于: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