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的佛教思想

2024-12-25 08:39

弥勒的佛教思想

◎ 胡春业

(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

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丘之所以得到佛的赞叹和授记,是因为弥勒主要以深发快速成就佛果,统理大众的大乘菩提心。修大乘道,广结善缘,从事说法教化和社会活动,其行径与一般急求解脱而精修定慧的小乘比丘颇有不同。又从大乘而言,弥勒比丘为等觉菩萨权现,诸禅定已得故不修禅定,诸烦恼已断故了断烦恼。若从胜义(真)谛言,心性本来常定故不修禅定,烦恼本来空寂故不断烦恼。竹林海巨川禅师云:本无禅定烦恼。弥勒是补处菩萨而非初学的凡夫菩萨。如果一个凡夫初学者把补处菩萨的内证和行履拿来作为藉口,应修的不去修,应断的不去断,则是违背佛法原意的。

以凡夫身发菩提以修大乘道,主要在弘法利生上下工夫,不急求个人解脱证果,不急求个人速断烦恼于一生了却生死,应是弥勒比丘现身说法的本义。其功德应远远超过一个只顾自己而证得三明六通的阿罗汉,即使尚为凡夫,其功德也大过未发菩提心的二乘圣者。

对我们这些紧张繁忙的大多数人而言,入深禅定,断尽烦恼可以说不大现实,即使勤修禅定,力断烦恼,以期证得小乘道果,也恐怕是稀少难有。近代以来,既现实可行而功德又远过於修深定与急求个人解脱者,莫过于太虚,印顺等大师所说以凡夫身力修菩萨行的人间佛教。强调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三心在生活中修菩萨行。这与弥勒比丘示现的大乘道人间佛法思想,应该说是同理契机的。

弥勒比丘型的人间佛教行者宜求生兜率净土。此土属欲界天,离人间最近,只要效法弥勒比丘,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勤修证菩萨行,常念弥勒菩萨,常行士善,再加往生此净土之行愿,了脱生死,并不难实现。

(2)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

弥勒以勤修慈心观而闻名,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弥勒佛教思想一大特色。《大日经疏》云:一切如来,必住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此四无量心,从如来种性中生,能念一切世界不断佛种,故称慈氏。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密,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弥勒於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食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叁味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於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叁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爆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已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着烧熟的兔肉,既说偈日:

宁当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 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 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决不啖肉,乃至我佛,制断肉戒。语已,既投入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也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生动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既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决不啖肉食众生。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3) 修唯识观不定一法

弥勒名无能胜,是因其修唯识观,源远流长而着称于世。如《楞严经》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叁摩地。历劫以来,以此叁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叁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

弥勒的唯识观,转识成智,从意识的本体阿赖耶识 真正的心王上既种而成,既心而成,既身而成。法相唯识学把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纳为百法五位,又把五位百法结为八识,因而说万法唯识。这八个识都是心体起分别而现出的作用,叫做识。万法唯识是指一切有情,人类同其他一切的含生之类,各自具有八个识。宇宙万有都是这八种识所表现。其中第八识是能变现宇宙万有的根元,所有精神界,物质世界多种现象,都是从包藏在这个识里面叫做种子的功能势力所开发生起的,都是唯识所变。不过高层的禅定是转识成智后的智证境界,不是识变境界,但其本质根元仍是阿赖耶识而已。就唯识而修唯识的有五重唯识观的修法。

弥勒的唯识学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彻底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弥勒义名曰无能胜

(4)创瑜伽学派盛极一时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输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预内院法堂闻法,於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

(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共一百卷,玄奘译。

(二)、《分别瑜伽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

(叁)、《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陂密多罗译。

(四)、《辩中边论》、显主法相,叁卷,玄奘译。

(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摩笈多译。五论立义,磬无不尽。

弥勒菩萨所说的真实要义,简言可谓:针对众生虚妄分别的心识,开示为什么和怎么样转成无分别的真智,并依这菩萨正觉契合真如无为之理体,从而起般若智慧之大用。传承弥勒学说,有无着、世亲兄弟。无著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弥勒之学,兴旺于初唐,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

  

摘自《澳门佛教》第41期

更新于: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