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

2025-01-06 08:36

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

1993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鉴:

11月24日函悉,所问各点,奉复如下:

二、修心中心上座修定,下座修慧,故不坐时以“观照”为主。返观自心(心念),如光普照,故叫“观照”;若观时心念不起,常觉不迷,便是“觉照”,总之,都是“观心”功夫,意思一样。观心是根本法门,但非“定”不易起观,故修法以助定,达到定慧双修。上座修法,定力增进;下座时,便应时时返照、内视,观自己心念的生生灭灭,不取不舍,一切不理,妄念便能逐步息下。妄念息时,观慧更明朗,这样便逐步进入定慧双运、止观并修的境界。(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有“简要的修法——观心”一节,请参阅。)

三、慈氏咒即弥勒根本真言,可照旁注的汉语拼音念,或照自己习惯的读音念。作为求生弥勒菩萨兜率天的助愿;若愿生西方极乐,则可不念此咒,改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愿力各有不同,但求明心见性,得定开慧则是一样。

四、念咒时吸气,咒可以停念一下,但如呼吸并不影响持咒时,最好持续念下去,便于念力相继。

五、念时有痰可以吐。(念佛、念咒的“念”字,应用“念”,不宜用“唸”,因都以心念为主,口念而无心,功用较弱。)

六、目前初修在上班或路上可默念持咒作为助行,今后定力增进,能回观自心时,则可时时注意练习“觉照”功夫,使行住坐卧时时息妄显真,寂照现前。

最后祝仁者切实修法,埋头苦干,早得定慧,早证菩提。祝精进不懈。

愚 恒志 手拜

1993年11月29日

1994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眼:

来函敬悉,知认真修法,边修边学,刻苦用功,甚为难得。所问各点,谨奉告于下,以供参考。

一、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想、去执著,但因多生习气,非一时可除,故人人都有一个过程。特别是修心中心法,功夫加深,习气被迫而翻出的力量也愈大,故翻种子,是好事,不是坏事,翻到一定时侯,定慧力逐步增长,习染、执著便逐步松下。在初步用功中,一面依法修持,一面要与烦恼、妄想作斗争,常常与自己过不去。《四十二章经》上说:“夫为道者,如一人与万人战。”但是斗争方法,并非如两军相对,对峙不放,能逐步不取(不随顺它,此即斗争),也不舍(也不必着意去掉、排除),因为妄性本空,若过于着意排除,则能所不忘,毕竟不能空寂、朗照。总之,修心方法,总在以种种方便调伏妄心:如斗争、随它、不理、观空,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诸妄自然不去而去。此“知”是从“解知”到“证知”,证知一切法缘生性空,随着定慧力增进,妄心自然逐步调伏。目前用“着意大砍”,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固执一法,以免妄上加妄,永远不能解脱。

二、“看它要起什么念”,时时观察、返照,从起心动念处下手,这便是观心法门,观到后来知妄心生灭毕竟不可得,这时便是自性显现的时候。“观心”法门是佛法的根本法门。

三、妄心无端起来,看得清楚,这时便应用“不取不舍”法,既不要随它流浪,也不要着意舍除,只是不理,与之挨磨,用功久久,妄心逐步力弱,定慧便逐步增加矣。切不可用“先想完了事再守吧”的原谅心,若如此用功,即是生死系缚。但遇到世间人事,也不是不想,沉着观察事来便应,事过便空,不能留滞、粘着,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切宜注意。

四、坐中睡魔重,易打瞌睡,睏昏,这是一种过程,要方便调伏,如竭力注意持咒,一切不顾,或索性起来停坐,作礼拜等,待昏沉去后再作。有时掉举重时,则又要加功多坐,促使定静。碰头至墙上,依然不醒,说明无始昏沉力量正在打扫出门,不惊不怖、继续用功,沉着应付,用功日久,自然逐步安静,总在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效,功夫一到,自然天下太平了。

五、人人本来具足妙性,与佛不二,只以多生业识障碍,不能解脱,故因业受报,各有不同,今修心地法门,知自性本具无量功德,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处处无住离相,福德智慧自然日增,命苦福薄之人,便可转而成为多善根福德之人,因命由业造,业随心转,即使命苦之人,能修佛法,发菩提心,自利利人,先世罪障消灭,便可出生死、成佛道,何况世间小小顺境。至于修持,不外除妄想,消习气,自度度人,积储福慧资粮,虚空非大,愿王最大,只要发心,定可成就菩提,堪任大法。

六、大日如来即毘庐遮那佛,是法身,卢舍那佛是报身,而释迦牟尼佛是应身,故三佛,配合法、报、化三身。释迦如来之法身即是毘庐遮那佛(大日如来)。

七、观心时,呼吸变深变缓,脉亦跳慢,这是气血逐步调和的现象,总的说是好的。但一心观心,看妄想起灭,不理不随,不要太着意于呼吸。总之,用功不缓不急,任运进道。此复,顺祝新春吉祥。

愚 徐恒志 手拜

1月30日

建才仁者慧席:

3月4日函悉。各问题奉告如下:

1.“无记”问题,上次漏答,甚谦!“无记”是善、恶、无记三性之一,凡所作的业,不可记为善,不可记为恶,处于中间状态,无所记录,故称“无记”,如作画、游公园、搞雕刻以及无心的行住坐卧等,是无记业。此业虽非善恶,力量较弱,但稍稍著意,便是“无记”,无记便有业,不加注意而发展,便又转入昏沉或掉举(心不静寂),故无记虽非善恶,也是应凛觉、不著,一念不生,见闻了了,善、恶、无记三性皆空,才与自性本来面目相应。但此本来自性面目,不能用意识加以了知,稍有意识,便非本来,故只有老实依法修持,待功夫到家,瓜熟蒂落,自然寂照现前,彻悟自己本具的不生灭真心,若用心去求,便如认贼为子,易认妄作真。

2、只要老实修法,万缘放下,善、恶、无记三性都不着,更不管它无记如何“反动”、“反生”。(虽微微起意,但很快转入第六意识的分别和第七识的执著,此即反动而乱。)总之,善、恶、无记都是妄性,粘着便入生死,空去便是圣人。(从唯识学说,无记还有有覆、无覆的不同,第七识是“有覆无记”,第八时是“无覆无记”,暂时可不去研究它。)当修心至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时,则“三性”皆空。寂照境界便能现前。

3、修法时,似有两个人,一为“能”知,(知清明在躬),一为“所”知(知念咒),这正是真妄交攻时,但既有能所,都是妄心。不过此能知,即是“始觉”的开始,“始觉”力强,便能逐步合符“本觉”,而证入常住真心了。正在这时仍应竭力注意念咒,一切莫管。否则自以为“清明在躬”,实在上仍是无明,故《楞严经》说:“知见立知,为无明本。”若不提醒,很易堕入业识而不自知!

4.现在仁者先埋头苦干,一心修法,待功夫成熟,妄想脱落,就有入“中道”的可能。中道境界不能求,愈求愈远,只要息妄,就显中道自性了。六祖大师说:“你们自性是佛,切莫狐疑!”您能信佛、学佛、修法,就是有福之人,您相貌忠厚诚实,便是有深厚善根,切勿自疑!好吗?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定慧力愈强,则福德便愈厚。

5.淫欲是生死根本,故经上叫人断欲,但佛为方便在家弟子,叫人不犯邪淫(五戒只戒邪淫)。但学佛人起码应做到节欲,因淫欲能使人心智昏塞,丧失定慧功德。一般节欲、断欲方法:①知淫念虚妄,才动便立即察觉,觉之便无,这是釜底抽薪法。②作男女根身不净观,九窍常流不净之物。③常思净戒一切功德。④持咒、念佛,转而化之。总之,要以种种法节之、断之,方便对治之。(修“心法”对淫欲问题,也是一样,由“节”逐步到“断”。)

6.不落空、有、无记,只要依法修持,自能到达此境界,并不难,最要的是一面修法,一面常与习气奋斗,进步就快。此复,即颂法乐。

愚 恒志 拜启

3月8日

建才仁者道鉴:

10月20日手书已悉。承赠装裱的书法,今尚未收到。一片至诚,谨表谢意。恐仁者记挂,故先将所问各点,奉告如下:(此书正待发出,邮局已经寄来。所书八字浑厚挺秀,十分难得,惟自顾愧惶,敬致恳切谢意!)

一、有时在座中对咒音不能逐字清楚,但能连念不误,印不散,心不乱,也不昏沉,这是定力渐增的现象,此时仍应照样坚持念下去,并努力提起精神照顾念咒,使之听清楚,久久,自然昏散减少,清明心体,自然现前,但不必用心去求,我只依法老实修持,诸妄消落,当体即真矣。

二、观心时,是观照当下一念,不随它流浪,亦不着意舍掉它,此即“不取不舍”,只要知妄想本空,即有妄想也无妨,六祖所谓“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于正念时,知其本空,不取不舍,即入无念境界,决不是“使不起念”,若如此做功夫,却成顽空死定,成为无想外道。故卧轮禅师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夜长”,便被六祖所呵斥。(见《六祖坛经》)

三、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即境练心)都很重要,上座如磨刀,下座如杀敌,定慧双修,止观并运,久之打成一片矣。无座上定功,不能开慧,无下座慧照,不能息妄。两者交资,即能任运进道。

四、仁者在修法过程中,要但事耕耘,不问收获。不要认为修了三百三十座,应该大有收获,再修三分之二,即可见性,此希望“有所收获”和“成就见性”之心,全是妄想,有此“希求心”和“等待心”正如拦路虎,障碍您前进,因为妄心不息,何能一念脱落,亲见本来不生不灭之觉性?故望在做功夫时,一心持咒,结印,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一旦进入寂然不动,而仍了了分明时,回光一照,自悟本来面目。又须知吾侪凡夫,无始以来妄想杂乱,正如千年积灰,非一朝一夕可除。故在修持过程中,自有一番忽进忽退,忽明忽昧之过程,如打扫屋尘,搬运正忙,只要大愿不退,修持精进,自有妄想脱落,亲见灵明湛寂之一日,故不能急,不能缓,也不要急于求成,功夫若到,任运(“任运”即自然之意)悟道。且悟道后尚有一番悟后正修、打扫习气的过程。

五、观心时,有时清楚,有时混混沌沌,这正是觉迷相交,无明在内翻动的景象,如浓云初散,日光忽明忽暗一样,只要依法修去,这些都是进步现象,不必怀疑。至于观心中“遇缘就散,不知回头”,总是定力尚不足之故,只要方法对头,理路清楚,尽管如小舟在海,波腾上下,终可到达彼岸也。(一般说来,有觉便能照,但也可能正在始觉之时,照力尚感不足,这可能是虚老所说的“有觉无照”之意。)

六、元音老人《禅海微澜》所说:“并非念不起的时间越长,就是功夫越深”,说明不能做压念不起功夫,前已说明。至于耕耘先生所说:“务必要把心守住,勿令一念空过”,其意是要念念观心,不要失去觉照,这与元老所说,实际上并不矛盾。(一是不做压念功夫,一是不要忘记觉照,故不矛盾。)刘洙源先生[刘洙源著有《佛法要领》,编者注]所说的很好。妄念来时不排除,不迎合,妄念原无自性,不理它,就消于无形了。您说“妄念一起自然跟去,不知返”,乃是觉照力、定慧力不足之故,观之愈勤,渐渐自能得力,特别要在人事处磨练,处处反对自己,功夫便易增进。我在《学佛是怎么一回事》,观心和人事磨练一章都有说明,祈参考。常与自己逆,便易进功。“逆”就是处处与自己过不去。

七、《禅》杂志(第一季度)我未找到,“心路”之文,无从记忆,祈谅。修心总在逐步前进,切勿心急,急则生障。复颂坚毅奋发。

愚 徐恒志 手拜

10月28日

1995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眼:

仁者已超过400座,埋头苦干,打好基础,今后自能定慧迸发,彻见本来法性。既晚上5时坐,越坐越精神,今后就改为黑夜坐,佛法并无定法,总在调摄适宜,有利进展。至于好差、得失目前不要过于分别计较,有时看似退步,心绪纷乱,实际上可能是旧习翻出,如灰尘打扫出门,是好事,不是坏事。已能回光照看,于观心有下手处,即是成效。多观多看,则成熟,到忘照时少,渐渐打成一片,便知过去妄想纷飞,都是冤枉受苦,自性本来清净寂灭。只要勇往直前不急不缓,必有到家之一日。有时看电视、听广播,故意试之,如能视如不见,听而不闻,无染无着,接而不染,便是定慧力增长之印证。如有条件能在寺庙中打七,精进一下,功不唐捐。

“心路”作者虽勤于观心,找“失落的心”,但由于诸见未忘,动静相对,处于真妄交攻的状态,故未必是开悟见性境界。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有少分相应。顺祝合府吉祥,新春愉快!(附上尿疗法一册,对患癌症等病人,不妨试用。)

愚 恒志 手拜

1月28日

建才仁者道鉴:

3月13日函收悉。令亲之病,已无任何办法,可请其多多念佛、念观世音以种善根,早登净土。仁者已修500坐,功不唐捐,目前平时或观照、或念观世音菩萨,都可转化妄想、净化自性,此无定法,仁者可随宜对治。

仁者在持咒时能字字分明,竭力使每个字不含糊,这是息妄的下手功夫;促使专心致志地持咒,念到心中一片空净,不去字字体会,这是功夫进一步纯熟的现象,逐步无能念所念;至于念咒时,有一点灵明,能照见妄想的跑与不跑,这是妄想将息未息,已能起观照作用,但尚须不断成熟,能做到上座时或日常之间,境界来时寂然不动,而了了分明,则功夫又进一步矣。

在下座时,立一无形的“我”,以便妄念来时能一来便觉,这是“觉照”在前,起念在后的功夫,当定慧力增强时,不管起念不起念,常现“觉照”之境,使妄念来时,似片雪投于烘炉中,立即熔化,这时功夫较前更成熟,再下去便能打成一片。又觉照时时在前,妄来便觉,不至被动流浪。在《般若花》91页上,关于觉照力量的分析,有几种层次,请作参考。又观妄念起处,是从观妄下手,先照后觉妄归空,是从观真下手,后者层次比前者为高。但也无定法,或先观空除妄,或先观妄归空,方法上随时有变换,直至心无系缚,自在光明为止。

来信说:“回头看妄念起处,还是没有”说明种种妄心本不可得,能常常与之“逆”,挨将过去,便是胜利。憨山大师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此即“无心”功夫。所谓“用心维护”乃是灵知觉照境界,而非用心思维,前者无分别,后者有分别。总之,念念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既非无记,又非妄想,为要。王师尊[王骧陆上师,编者注]所说:“用惯这颗心”,正是叫人认透本来面目,而自在运用,无所粘滞!

您说:“叫人盯住妄心”,严格地说,这仍有对待,不得解脱。但初心修法,难免有能有所,不断地以觉心化除妄心,使之处处解脱自在,便是要“用惯这颗心”,处处不失觉照。

在看电视、听广播时,只宜对形形色色,过而不留,不是不见,不是不闻,但心无染着,不随境分别,这便是无着妙用,如果“把全部注意力放到这上面”,便成污染、执着,使自性难以净化。总在努力用功修法,增加定慧力,自然能不动不摇,而随缘起用,用而不着,念而无住了。《维摩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念而无住”的境界,只要老实埋头苦干,于妄想习气上做功夫,久久自然瓜熟蒂落,不变随缘,随缘(用)不变(体)了。复颂

解脱轻安。

愚 徐恒志 手啓

3月20日

1997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鉴:

接五月六日手书。修持1千多坐,勇猛前进,十分可贵!现在重点应在下座时,多多与习气奋斗。上座修法为磨刀,下座观照,如杀敌!能“念佛时,心已安稳多了”,正是进步、受用之处,于患难处着力,必能进趋菩提。娑婆苦难,正是办道资粮,令郎之病,多是业障,能否渐渐引之念佛、忏悔,以种善根。敬复,顺祝内外吉祥!

愚 恒志 拜启

1997年5月10日

建才仁者惠鉴:

10月24日手书已悉,仁者努力办道,精进用功,十分难得!您处的某居士,由于习禅用功,启发夙世灵根,故易于化空得定,根性很好。由于习染轻薄,能发微少神通,亦是常事,但切不能执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中,色阴第九,说明有时“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属眷属……此名迫心逼极飞出……”并非真正神通,能不作圣心,不去追求,也是善境界,否则偏离学道方向,易走邪入魔。

仁者能妄念不起一段时间,即是修心密的成就,也是很不容易的。某居士说:“止息时才是化空时”。不错,因为止息,就是化空,此时寂然不动,心境两忘,但灵灵明明,并不断灭,这正是自性显现之时。只要常常凛觉,久久成熟,打成一片。

照此常觉常照,转化妄想习气,本无生死可得,但无始妄想,根深蒂固,若虑即生不能解脱,则净土念佛法门,正可借用,要知见到本来,开悟明心之后,就能得佛法受用,即使不能除尽习气,而明心念佛与不明心念佛,功德利益大不相同。历来大德如印光、彻悟、莲池、蕅益大师等都是明心见性后,回向净土,往生后继续修炼,必能圆满菩提,成办大事,故愚与黄念祖居士相同主张“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效法古德,理正在此。

至于“打不开”问题,当您“妄念不起一段时间”,这时不正是“化空”吗?不正是打开吗?于此不当下体认,而妄期另有一个“打开”境界,正像骑驴觅驴,徒自辛劳!

骧公师尊说:“妄不能息”,又说“只要能转可耳”,两句正是互相说明。应知妄想即是自性,如波即水,若去波觅水,则水也不可得,故开悟见性的人,知烦恼即如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于烦恼不取不舍,不加断灭,只是随起随觉随转,不粘不著。若粘著不舍即是凡夫;若一切息灭,又成外道的断灭知见。又应知无相、无住、无念,并非灭尽念头,只是念念转空。六祖所谓“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于相”、“于念”,即说明并非灭相、灭念。

下再解释一些问题:

1.“想一会后才知转行吗?”、“刚一转后,一会又打妄想。”是定慧力不足之故,能常常回光返看无念境界,久则由生而熟,而能念起即觉,觉照时时在前。

2.“怕心被境夺,把心压住不动”,这如以石压草,草还是从四面丛生。必须明白“心”本不可得,则自然寂然不动了。

3.赵州所说:“如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不停留”就是“无住”,把妄想化空;这与凡夫妄想一个接一个,念念粘着,大不相同。

4.《般若花》上说:“念起不随”,即是不取;“也不着意遣除”即是不舍,不取不舍,这是息妄妙诀。若着意遣除,妄想本空,遣除什么?若有个“遣除”,又成妄想,其实只要一觉,顿然光净。若“妄想尽管打,只是不粘”,要知妄想尽管打,念念不息,即是粘,哪有不粘之理?不正是被妄想缚住,欲息不能吗?

5.闲中无事,这时正可回光返照,默契自心,自在受用。真用功的人,在与习气相遇时,正如率兵攻敌,义无反顾,在平时则一切放下,视若无事,这正是精进。

6.仁者总不能化空的原因,还在于定慧力不足,如能常常与习气奋斗,常与自己逆,习气便可由浓转淡,由长转短,由勉强转自然,由着意转不觉,而逐步证入空境,由空境而空心、而空法、而空空,离大自在不远了。顺祝(小胡居士均此)自在,安详。

愚 徐恒志 手拜

1997年10月30日

1998年书信:

建才仁者如见:

来信已悉,知仁者在修心过程中,已能起用觉照,在力量上有所增强,很好,但对“不取不舍”,还不能正确掌握,今再说明如下:

一、修法之时,心不住于妄念,而是住在印和咒上,两耳也是听自念之咒音,不随妄念流转,这就是“不取”。但虽然“不取”,而心还想“舍”掉它,这“舍”就是要想去掉妄念,或想压住妄念,不使分别,但如石压草,草仍要生。故骧公所说:“正坐定心,百物不思,是外道修法,这也叫无想定。”

二、须知对妄念既已“不取”,就不着意于妄念上。既不着意于妄念上,那又何必舍它,若不取时,又要舍它,这就是“压念”,本已息下,不流转,又要去“舍”它,这就成头上按头,欲舍反留。

三、心念刹那生灭,修心人就在生灭处,回光返照,不令它住着,若硬压它,不但违反“本空”,而且易出毛病。总之上座时一切不理以修定,下座时观照此无念境界以修慧,定慧并修,不久功夫便会成片。(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观心一节,希细细揣摩、体会,这便是观照的善巧方便,文字不多,但很精要,可以此为标准。)

四、您说:“若不叫它停,便流浪而去”,实际上这“叫它停”一念,也是妄念,不理它,反能平安无事。

五、念念在觉,不但是观当下一念,还要把这一念化空,才叫觉。如果我们能时时空、时时觉,觉在眼前,觉在当下,就能时时解脱,时时自在。

六、众生本来成佛,是说矿中原来有金沙,但无始以来夹有泥沙,故叫“无始无明”。若矿中原无金沙,则就无法炼出金子来,此问题,请看拙作《论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作为参考。

某居士很热忱,希望我到保定来,但我自忖,年龄太大,84岁的人毕竟行动不便,故来保之事,很难成为事实,请诸仁者,给予谅解,谢谢!草复顺祝

精进不懈。

愚 恒志 拜启

1998年7月23日

1999年书信:

建才仁者道鉴:

祝在新的一年中,合府吉祥,一切平安遂顺,道心坚固,妄心、执著息下,进入无住无相的空有圆融,动静不二,随缘自在境界,在菩提正觉道路上进一步有所进展和成就。顺祝吉祥愉快!

愚 恒志 拜启

1999年2月8日

建才仁者慧眼:

4月4日函敬悉,问题谨告如下:

一、法本后“随心陀罗尼”可随时加修,有空就修,不限时间,此是心中心印咒以外的加修,以增助力。但最好也结手印, [手印结法略去,编者注。]但此咒印不修也可,六印已足够了,心不集中,多有何用?

二、明慧修二、四印又修六字明两小时,可不必这样,就修二、四印也可治病,尤其是二印,可治病、开慧、消业,力量很大,信心足,便有力量。修法不宜太杂,一门深入,便得定开慧。顺祝安祥宁静!

恒志 合十

4月19日

建才仁者道鉴:

7月8日来信收到,勿念,近谅平安吉祥。

仁者能方便开示学人,甚好。至于在修行道路上进退定乱,常有变化是正常现象。关键是烦恼来时,照常处理,处理毕,就一切化空,心不留恋,逐步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清净心,定力足,慧力自强矣。对身执著较重即是“我执”,凡夫的通病,故要修定慧以对治。常常念起即观,能加座修也好,但也须放下化空,境来不理,随缘应付,心不粘著,便是化空,心空、慧开、苦除,得自在快乐。

明慧的朋友是夙世可能做过道家功夫,故有飞升、自顶门而出的感觉(俗所谓走阳神一类),但此事容易著相著魔,目前请她修念佛法门,一切勿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然太平无事。其实打坐修心并不妨碍,就是种子翻出时,境界现前,不去理会它,能教她修六字大明咒也很好,不必惊慌、恐怖。久久,自然平安无事。

明慧的信未见到,人生无一不苦,总须看破无我,才能除一切苦厄,不学佛法没有出路。近忙,故不一一。顺祝随缘自在!

恒志 拜启

7月16日

2000年书信:

建才仁者:

函及照片,均收,在此谢谢!下答所问:

1.一切罪业,都是自己心作,心生心灭,如幻如化,但既作之后,凡夫执著前境,便感苦恼而成苦极。如能忏罪和念佛转化,则一句弥陀,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念佛灭罪,实际上虽仗佛力,亦即自力,若自力不强、不相应,罪仍难消,故他力即是自力,毕竟不二。

2.“心本无生因境有”是凡夫境界,所谓随境流转。“心净则佛土净”是佛、菩萨境界,定慧力强,则心能转境,凡圣界限,即在此“能转”与“不能转”。不能转时,念佛、念咒,求佛加持,也是妙法。

3.学佛人虽心不分别,不起人我是非之见,但好坏是非仍了了分明,此即智慧,名自然智,体必有用故。若有定无慧,便非真定。

4.魔趁虚而入者,必是“顽空”,自性实未证实,故遇境仍被流转。心乱容易入魔,当知“乱”即是魔,此时若能返观或念佛,则乱心便成觉境,魔便无迹可寻了。顺祝安详。

恒志 合十

11月27日

2002年书信:

建才、明慧二居士:您们好!

来信都已收到,问题敬复如下:

1. 受过菩萨戒吃肉、吃辛、饮酒算是犯轻戒,得轻垢罪,可在佛前至诚忏悔,后不复犯,念四句偈“我昔所造诸恶业……”,这是事忏。理上应明白“罪性本空,放下便了。”“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知罪性本空,罪不可得,这是大乘忏。理事并忏,众罪消灭。

至于“沽”酒,即卖酒与人,是十重戒之一,与饮酒不同,此戒不能开。即受菩萨戒人,决不能卖酒求利。

2. 明慧居士过去受伤,因修心中心法而痊愈,现在重修,反而增加痛苦。由于年龄增大,老病难治,现在看来,不必再修心中心,勉强修法反而不好,可换修净土法门。每日早晨念一小时,不用盘腿,就是平坐,但要手结弥陀定印或法界定印,两耳听弥陀圣号,晚上再念一小时,一天两小时,力量很大,可以愈病消灾,减少痛苦,得定开慧,往生西方,下定决心,一样可以愈病消灾,请照这实行,腰痛不必硬坐,反而增病。法无定法,要对机说法,不能呆板一成不变,要以求生西方为主,跳出六道轮回。好吗?

念佛号、听佛号就能得定开慧,心中心不是唯一法门,可以改变,莫顾虑。愿力坚强决定往生。行住坐卧不离念佛,就能得定开慧。二张字幅寄上,请分用。即颂夏健。

恒志 合十

2002年8月5日

明慧仁者慧鉴:

来信收到。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凡修心的人,修戒定慧,心定则神宁而气旺,抵抗力强,外邪不易侵入,故修行可以转变色身,有病方便调伏。

二、修心的人,在修时往往妄念愈多,这是好的现象,因过去藏在第八识中的垢秽、杂念,都被功夫逼急而翻腾出来,所以不要怕,让它翻,翻至彻底清净就得定开慧了。所以越修越乱这是好事,与不修时的乱是不同的。妄念乱糟糟,来时,一心念佛,听佛号,不理妄念,不取它,不舍它,自然息下。

座下修心方法,以观心,不被妄想牵着跑,不睬不理最易得力。如无法下手,则用念佛方法,一面念,一面听,妄念自然空净。念佛、观心都是最善巧的法门。(观心就是看念头)

天天、刻刻用功,持之以恒,必定心定慧开,满其所愿。此颂净安。

恒志 合十

2002年9月26日

更新于: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