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错禅师
◎ 袁 源
大错禅师,俗姓钱,名邦芑(qǐ),字开少,丹徒(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末清初,为江东大儒,南明隆武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南明小朝廷在西南苟延残喘没多久,仍旧免不了崩溃的命运。永历七年(1653),张献忠起义军的余部孙可望率领部下进入贵州,钱邦芑抵挡不住,退居贵州余庆县蒲村隐居。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效忠明朝,不与孙可望集团合作的遗民群体。
孙可望知道钱邦芑有名望,想把他搜罗到自己的集团中以笼络人心,于是逼迫邦芑出来做官。然而钱邦芑为保全气节拒绝了。孙可望竟然封刀交付使者,下令说:钱邦芑如果再顽固抗命,就用这把刀割下他的头来见我。
面对使者的百般恐吓,钱邦芑不退缩,他早就下定谢绝红尘、削发为僧的决心,面对威逼利诱淡笑自若,毫无惧怕之意。当天晚上,钱邦芑就在蒲村削发出家,法号大错,并将所居住的房屋改名为小年庵,还当场作了一首偈:
一仗横担日月行,山崩海立问前程。
任他霹雳眉边过,谈笑依然不转晴。
孙可望得知钱邦芑出家后,下令将钱邦芑押解到贵阳斩首。此时安龙城发生了吴贞毓等人谋迎李定国废孙可望而被杀的事变,朝野震动。孙可望为了安抚人心,释放了钱邦芑。
在《大错遗集》中,有许多关于钱邦芑出家生活情况的诗文。其中提及湄潭水源洞,说此洞可住数千人,一批遗民和僧人就居住在里面。他们一边耕作,一边读书,过着遗世独立的生活。钱邦芑平时谈禅说佛,似乎忘却了政治,但一到关键时刻,他那明朝遗民的面目就露出来。有一回,钱邦芑在路上偶遇武将吴应熊,忍不住讥讽了几句。吴应熊把他抓起来送至平西王吴三桂处,请吴三桂杀了他。吴三桂得知钱邦芑正想杀身成仁,便又把他放了。
庚子(1660 )春,澜沧兵备道四川人曹延生巡查,顺便到鸡山游玩,向寺庙僧人要志书来读,僧人看着他回答没有。曹以鸡山是迦叶尊者道场,与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并称。缺少志书,使游览人士,无从问津。于次日率领僧众拜请邦芑撰述山志,以光名山。邦芑再三辞谢,未获同意。于是与无尽、眼藏、子眉等,聚居文笔山西北片云居,每日攀危崖,登险峰,伐山窥穴,所到之处,无不尽力探索。搜集轶闻,讨论精选,经过140 天的辛劳,完成志稿十卷。邦芑离开鸡足山后,曾住湖南衡山,康熙十二 年(1673 )修宝庆志未成,卒于邵阳旅次,其侄子钱点办理了丧事,葬于南岳山下。遗命用明朝的幅巾方被裹尸入土。著有《他山诗选》、《十年堂诗选》、《大招诗》、《游岳草》等。编纂的志书有《永州府志》、《宝庆府志》、《浯溪志》、《九疑山志》、《鸡山志》,以及与徐遵汤、恽本初等同编纂的《靖江县志》。
摘自《明清佛教人物传》
更新于:10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