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这种“开悟”吗:“我算老几?”

2024-06-09 06:19

    复旦宗教系教授王雷泉曾写了副对联,横批很醒目:“我算老几?”上联是:“唯心唯物唯戏论,唯有心能转物”;下联是:“知人知天知众生,知否人难胜天。”我算老几?这是一种勇敢的自嘲。王雷泉教授说,对天、对地、对大自然、对众生,我们要充满敬畏感。

    懂得佛法的人,心量就越大,性情自然更谦虚,敬神,敬物,敬众生。反之,无所知的,胆大;学问少的,自傲;阅历浅的,狂妄。佛家和智者,有自知之明,知道在地球尚有资格谦称“我算老几”,出了地球,连说这个谦辞的资格都没有。

大菩萨都去极乐世界

    常人说命终“管它去哪里”,修行着空的人说命终“无所求”,但真到生命尽头时,这些“豪言壮语”都无用。《无量寿经》劝导我们求生极乐世界。佛回答弥勒菩萨的提问:不仅仅我们这个世界,数以亿计的菩萨追求往生极乐世界,还有很多佛刹的大菩萨们,也追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一个很玄妙的事实。

    佛用“数字说法”:我们这个世界,将有720亿菩萨往生极乐世界;远照佛刹有18俱胝那由他大菩萨,生到极乐世界;东北方宝藏佛刹,有90亿不退菩萨,当生极乐世界;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等九个佛世界,有数十百亿,乃至数百千亿不退菩萨,当生极乐世界;无上华佛刹有无数亿大菩萨皆当往生;无畏佛刹有790亿大菩萨,及无数小菩萨和比丘等,皆当往生。

    无量寿法会上,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住普贤行。印光大师《与徐福贤书》说:“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

低头比慈悲难

    低头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智慧的人,立上等人的志向,做中等人的事业,过下等人的生活。生活中,当嗔恨心起的时候,只要能低头了,就会恢复到本有的平静。修行中,当烦恼起来的时候,只有能低头了,就容易进入菩萨法界。常说,低头比慈悲难。佛家“造像说法”,佛菩萨的造像,很多是眼眉低垂的形象。

不可拿众生命做人情

    因果有时比较复杂,不容易看透,对佛法讲的道理半信半疑,需要护法神“敲打”自己。

    北京有位居士有次客人吃饭,有吃素的,有不吃素的。她安排吃素的去素食馆,让家人带着另外的人吃海鲜,每人点吃了一只大螃蟹。当天晚上,她全身莫名其妙的疼痛,通宵未能合眠,她知道自己被护法神惩罚了。这个事让她深深忏悔。为什么吃螃蟹的客人没事,而她有事,因为主意是她出的,钱是她家付的,她用众生的生命做了人情,所以,因果由她承受。

    纪晓岚相信因果,还记录因果故事,警示后人。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三十余万字,详述因果六道轮回的事证,多系真人真事,备受后人推崇。

    民国时期的陈荻洲居士,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摘录一百篇因果故事,另成一书,书名为《纪文达公笔记摘要》,印光大师曾为此书撰写序文,劝行流通。莆田广化寺则译成白话文,文白对照,出版新书名为《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

佛恩深似海,到底有多深

    唐义净三藏法师《西域取经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远路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醒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开篇道:“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

    韦提希夫人求佛陀拯救:“既被幽禁,哀恸不已,无计可施,唯有求佛。韦提希被幽禁(还有宫女),忧愁老王必定饿死,伤爱别离苦,食不下咽,寝不安宁,没多久,神情憔悴,深思之下,唯有求佛,佛具威神,必知其念,于是,向灵鹫山,五体投地虔敬顶礼。祈求说:以前宫里若有事,佛常遣阿难尊者来慰问我,我现在烦忧异常,渴望见佛,但世尊是人天导师,出世圣者,威德尊重,不敢劳驾;没理由求见佛,惟愿佛慈悲,派目连、阿难二位尊者前来看我,我就心满意足,感激不尽了!语毕,悲伤饮泣,泪如雨下,再遥向灵山礼佛。”

练习“回向”和“觉照”

    念佛读经人常如此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保身,同生极乐国。”夏莲居常讲,无论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应当回向求生净土。行一切善事,不着行善的相,也就是不求世间的善报,一切的善念、善举,都不过是求生极乐世界的资粮而已。

    觉照则是另外一种“回向”,即回向到“无”。觉照要求人们,首先必须用真心干事,用真情交往,用真知述见,紧接着回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性如天空,执着即烦恼。大雁飞过,天空无痕。这是觉照的结果。真心生活,即是真诚;常行觉照,即是清净;保持清净,即是解脱。

更新于:3个月前
1
上一篇: 学佛初期所“遇”,都..
下一篇: 修行的九大难关,你过..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