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黄念祖老居士)【第十四拜至第十九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第十四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这里讲了三觉:本觉、始觉、究竟觉。人人都有个本觉,众生因为他迷惑无明,所以才成了凡夫众生而不能觉悟。虽然本觉是和佛一样,但是现在众生完全为了追求声、香、色、味等等享受,受世间种种物欲的刺激,于是沾污自身,心也就不觉了。所谓无明是因为妄动而产生的结果。有了无明之后,染污就越来越深,完全变成了不觉。现在众生这个样子,人还是好的,还有比人更愚痴、更残酷的,互相间就是杀。那么,怎么能够恢复本来呢?本觉人人都有,但是不觉,不觉之中,怎么才能够恢复本来呢?就要靠始觉。靠开始的一点觉悟。有了始觉你才可能收复失地,还我山河,才能够彻底觉悟。始觉之后,是否就可以了呢?始觉只有合乎了本觉,这样才能达到究竟觉也就才能真正的成佛而不再迷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譬喻:我们虽然有觉,就如同矿石里有金子,只有煅炼了之后才能炼成纯金,也就是究竟觉。纯金炼出之后,金子就不会再变成矿石了。?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是我们的本觉。怎么算始觉呢?起心念佛,方名本觉我们起了心,发起了念佛的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做始觉。所以一般的信了佛还不足以称为始觉。这个念佛是很重要,所以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不管你修什么,都必须在起心念佛之后,才真正的始觉。从不觉开始,就是要结束你那个不觉了,进而趋向究竟觉时,就要产生始觉。产生始觉,就要靠念佛。?
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八个字好。所谓托是指借托、依靠、依托。我们依托彼土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依报就是国土,黄金为地、泉池交流、宫殿种种庄严,这都是依报。正报就是佛菩萨大众。我们要假托依靠彼土极乐世界,用正报佛菩萨,依报种种的庄严,来显明我自己的本心。所以我们讲观想极乐世界、观想阿弥陀佛种种功德,这一切都是为了自我的帮助,以此来显明我们自己的本心。?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我老是念佛,就是始觉。我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所念就是本觉。因此,我始觉所念的就是本觉。这样一来始觉就没有离开本觉,也就是始觉和本了。产生始觉还要做到始觉合于本觉,这样才能直趋觉路,直接走上究竟觉的觉路。所以佛是三觉圆满,本觉、始觉、究竟觉都圆满了就是佛。?咱们现在很荣幸,是在本觉出生始觉。要念佛了,这个是始觉,只要始觉不离开本觉,老念就直趋觉悟之路。念到最殊胜处,即生便可证得无生法忍。晋朝有一个穷人,生活很苦,当他知道这个法门之后,他就拼命念佛,并且发了大菩提心。结果佛就现身给他说法,他就现生证无生法忍,成就为菩萨了。成菩萨往生之后,七次到这个世界来,世间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时候,在乩坛上他才把这件事说出来,并说了很多开示。
在《观经》里,也提到了韦提希夫人,他的儿子太坏了,要杀为国王的父亲,并自己做了国王。于是韦提希夫人就去救自己的丈夫。由于儿子不许给父亲东西吃,要饿死他,所以韦提希夫人就把果酱类的食物涂在身上去见丈夫,丈夫就靠吃她这些东西活命。后来儿子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要杀母亲。一个宰相看不过去了,我不干了,自古有杀父亲的国王却没有杀母亲的国王,我不给这样的皇帝当宰相了。这样他才没有杀自己的母亲。韦提希皇后很苦,就求佛,佛就来了给她说法,并让她见到了极乐世界,她当时就证得了无生法忍。所以我们念佛,不是只有在临终时才能往生的。当然绝大多数是在临终时才能显现。但极特殊的情况也有,可以证到事一心,也就把见思惑断了。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了。破无明有四十几个层次,《华严》是十位、十行、十向,每一个都是十,三十个位次称为三贤。从初位起就开始破无明,其中有三十个位次,到初地又十个位次,然后是等贤、妙觉,再有一分无明破尽才最终成佛。所以破无明不是一下子的事,破无明的人各个情况都不一样,其中有四十多种不同的情况,一层一层的,就好象我们擦一件铜器上的铜锈,当露出一点本来的铜光时,你就高兴了,认为马上就擦出来了,但是这擦的过程还很漫长,还有四十二个位次。所以,要想成就究竟觉,全部无明破尽才可以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暂尔,用这么很短的时间,你的始觉和本觉就分家了,相违就是分家了、彼此相背。没有去合本觉,就会马上堕落在无明里头。无明就是不觉,就是迷。所以我们要想成就,就必须要破四十二品无明。在修行过程之中,要行和解并重。解而不行,增长邪见。如果只是研究,看了很多书,懂了很多东西,到处给人讲,而并没有按佛所说的去做,这就叫做解而不行。这样你所进步、你所增长的也只是一些邪见,而并不是正见。行而不解也不可以!有些人就只知道念,什么也不懂,这个什么都不懂很危险哪!很多人念佛,都错以为多念一句佛,死后可多一个元宝。他的愿就是死后多得元宝,这样发愿的人再怎么念也不能往生!将来就是满他的愿,也只是死后元宝多一些罢了。佛不勉强任何人,发这种心愿的人应当放弃这些念头。?
我曾在居士林碰见过一个人,他说:我的心愿就是通过念佛,使自己到死的时候,能得到些好处。我的大师妹也是如此,她就愿死的时候好一点,因为她看见我母亲和岳母死的都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公公死的却很痛苦,于是她只求通过念佛使自己死得安祥些。她说往生我哪有希望呀,没有希望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所以行而不解只能增长无明。我们要破无明,如果不能理解,而只是盲目地去修,那你增长的也只是无明罢了。行解相资是很重要的!《净修捷要》就有这个好处,能使我们很快地深入了解佛教的纲领,有了纲领就好办了!然后以此为核心,再进一步随缘行解相资,相互促进。?
故知正遍知海,随入众生心想。《观经》上有这句话:诸佛如来,是法性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又说: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我们知道正遍知是佛的十号之一。遍是无所不知;知是正知。这正遍知如海,进入到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之中。不但是佛,观世音菩萨都如此。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一步一步打破能所,最后都是要灭,灭也要灭掉,生灭灭已,连这个灭也要灭,就是寂灭现前。寂灭现前不是断灭。在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之后,得两种殊胜:?
一、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可以去救度众生;?
二、下供同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和一切众生同一个心,求佛加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世音菩萨发心就是发这个心,证的果也是如此。所以,众生求救于观世音菩萨,就马上可以得到解决。观世音菩萨马上就知道了,因为菩萨同一于你的悲仰。同时又同一慈力,有如来的慈力,慈力就会到你的身上。所以,寻声救苦而得到救度的人多到不可说,现在还是多得很!?
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这个正遍知海虽然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即指常寂光土,真实的净土,它不牵涉到一点点咱们的情和计。众生都是在情想中,种种的考虑、计算、分别正如《楞严经》所说: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就是畜牲、鬼;想要多就是天界。纯情则堕情重就要堕落往下走。纯想即非,这个想是离情的,与情是对立面的,想不能当理想来理解。纯想即非,就是不牵涉这些情。因为一切追求、欲望、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情字里头。因为你这个情就有私啊,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也就没有那种普遍的心,只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同体悲。所谓有缘慈就是说,你跟我有缘,所以我就对你好,愿意帮助你。那么这个善心不算十分伟大,虽然还是好事,但毕竟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他不是靠因缘而去发慈悲的。佛视众生同等,谁都要救度,是同体悲。任何一个众生都与我同体,他的病就是我的病。所以佛菩萨伟大就伟大在他不涉一切情计。这个计比情还要重。就是说众生总是要考虑:我修的怎样?好不好?今天修的殊胜不殊胜?总在那计算、计较、有所求、有所等待,这样做就限于有为了。真是到了寂光真实净土,法身的境界时,是不牵涉一切情计。佛虽然是入到众生心想中,可是佛并没有牵涉情计,并不象我们凡夫那样分别、计较、情执佛入到的是正遍知海里,因此是真实的清净。我们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就应该同样的也不涉一切情计,所以我们要老念佛才是。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佛号,一句跟一句的念。我常说,咱们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不是为了见佛见光才去念的。我一句跟一句,清清净净的念佛并不在换作交易。坚持清净念佛而不涉一切情计。?
微妙难思清净念佛的结果是非常微妙的。这个妙是指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地步。微小到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其中的很多事情,而并不是你能轻易发觉的。所以这样的始觉和本、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一切都是微妙难思的法,不是我们能用头脑去思考想象所能想得通的。?
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求能够达到理解的水平,做不到的先仰信也行。先信仰什么呢?先信佛在佛经中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有的话大家接受了,有的话还不能马上接受,但是大家放心,不能接受不要紧,我们只要老实念佛,念念中会一天比一天明白的。通过念佛你自然自然就能理解了。不要请别人讲,你老反复的看来看去,念来念去,你就能通。这是佛恩加被,也是佛法的殊胜所在。?
绝待圆融,就是没有对待,一有对待就是二,就有矛盾了,就如同我们世间一样了。佛法是离开对待的,不是对待的法,没有对待法。你还比较什么?一切本来是绝待的,是圆融的,彼此没有妨碍的。对于圆融与不圆融,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把水往什么样的容器中倒进去,它都洽当、合适,同样的水,电冰箱里冻成一块冰,这块冰搁在什么容器里头都不合适,有的搁不进去,有的搁进去也不洽好。这个水它就圆融,冰它就不圆融。那么,这冰和水的差别在哪呢?只不过温度不同罢了。??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第十五拜)?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这个名号是万德所庄严的,所以称为万德洪名。这个名号不仅具有了万德,而且可以名召万德。你叫谁的名字,叫谁谁就来。同样的道理,这个名号是万德成就的,包括了万德,你叫这个名字,你就把万德都叫来了。所以,通过念佛可以全摄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这是藕益大师的话,这话好呀!你念佛的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全给我们了。通过念佛就全摄了佛的功德而成为我们的自功德了。说的再白一些,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全部功德全变成为我们自己的功德了。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就有这么大的功效呀!能灭众罪,各种罪都可以消灭。果能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是修持的重要关键。?
《无量寿经》讲到三辈往生,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贯如此,一如即往。专念就是专一的念,不是又念佛号又念其它咒。或者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胡思乱想,这都属于不够专一。真正的专念是指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就比《阿弥陀经》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够做得到的当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实报庄严土。而咱们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圣同居土,所以并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乱,不是想这想那,不是乱七八糟的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乱、清情净净、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的经中用的是系念名号这几个字,心就专念这个名号就可以。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惯的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夏老师说过:?
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不光是到临终时佛才来接引的!果然能一向专念,自然能垢障清除,心中的污垢、障碍都可以消除。?
不但道心纯熟为什么要一向专念?就是因为要消除一切障碍。在往生之前,我们在人生路上到处都有路障,给你安排了很多路障。多多念佛就是消除障碍,不但是消除障碍,而且使你道心纯熟,只要多多念佛,向道之心才能纯熟。?我们修持就是经历两件事情,说两件事情其实等于是一件事情,就是要生处熟,熟处生。一个是生的地方,一个是熟的地方。我们熟的是什么?就是贪瞋痴处处自私自利、处处为我打算这些都熟极了!总是打妄想,从来没有说我要整顿安排一点时间打妄想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在处处打妄想。贪心、瞋心、痴心压都压不住。所以在这些方面都熟极了!而向道的心:我要来念佛,来做功德,来助人,来利他这些心却是生陌的。没有种种贪欲心那么熟。?
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修行就是要转变,把这个生处变成熟处、把熟处变成生处。要把我们这个道心、菩提心、慈悲心、念佛心、持戒心都变成很熟。而世间的种种功名、权利、妻子、儿女这一切一切大家所熟的东西,我们反要变成生处。这是一个转换。所以说,你要心仰极乐世界去修道,厌离这个娑婆世界。对于娑婆世界这一些东西要变成不是我所喜欢的才成。这也就是熟处变生。?
且可福慧增长念佛可以使你的道心纯熟,生的地方变熟了,而且可以使你的福和慧都增长了。这个福还不仅仅指世间的种种享受,出世间也需要有福啊!出世间的福很重要。比如要想亲近善知识,你有这个机缘才可以。有的时候你没有这个福报,有个很好的道场,但你就是参加不了,参加了之后你生病,别人都很好唯有你牙痛,有许多的障碍说明你的福不够呀!?
比如王上师在世的时候,他对门有一个郝居士,这个人好极了。他每每介绍人来见王上师,可怎么也不成,事前说定可以来,可到时候就是来不了。后来郝居士总结了经验,凡是他要介绍一个人来见王上师,他先替这个人念多少多少遍的金刚百字明,先替这个人消除障碍。这么做了之后,果然成功了。到时候这个被介绍的可以来了。?
所以,这个障字很历害,有的说是我怕受罪,增长障也是不得了的。你不修持还很好,一修持到处是干扰,阻止你修持。例如你刚刚要多念一会佛号,单位马上给你下达一项任务,叫你赶个什么东西,你念佛就只好落空了,这就是障碍。你要是很好用功,就要有福报!有出世间福,你就会需要书的时候就能得到;请佛像时候就能请到大家都能遇见善知识、善友、菩提眷属,这都是福报。不然,你一个人念佛,全家人都反对,你这就是有障碍没福。这种情形很多,丈夫生气把佛像扔出来,丢到好远去所以,能有菩提眷属是很可贵的事情,是有福的结果。?
出世间福也要,慧就更需要了。念佛关键是慧,你要恢复你的法身,解脱你的烦恼,都是要靠这个般若。你老念佛,这福慧自然可以增长。更重要的是临命终时。所以一向专念,信愿持名,在前头这信和愿都提过了,实际就暗摄在念佛里头了。知道一向专念的人,他就是从信愿出发的吗!那么这样到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往生,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临终的时候(不是在念佛的时候),这时你的身体的四大(地、火、水、风)分离,非常痛苦,心力极微弱。而这时你要是能念佛的话,这可不是你平常锻炼的结果!所以很多人以为我要锻炼到这一步才成,这个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愿才是你能达到佛来接引的条件。佛来接引,也就是我常说的一个比方:你上这个大学是500分考取,我上那个学校200分考取,这个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极乐世界这个学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后没有降级,没有留班,各个是爱因斯坦水平的毕业生,所以最终都要成佛的。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学校。尽管如此,可你这200分还得要的吗!所以你要达到佛这个愿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愿哪!你愿意往生,你在愿里头,而且你还肯念佛,并且一向是如此。?
临命终时,圣众现前一向如此,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就和许多大菩萨,许多圣众以及与你有缘的往生者都来接引你,这是很多人都证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时候看见自己家里头过去已经往生了的人,跟着佛一块来接了,大家来到将要临终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阿弥陀经》有两种译本,一种是鸠摩罗什译的;一种是玄奘大师译的。这两句话是在玄奘法师的译本里头有的。?
对于已有的《阿弥陀经》,玄奘老法师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这都是有原因的!这样的大德时间都是很宝贵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大家都愿意念,都愿意念这个秦译本。而玄奘大师,大家都知道他翻译准确、翻译的好,可是没谁肯念,因为念起来绕口。但是他还是要翻译,重要的是这里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力来庇护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乱。这个令字的份量很重,叫临终人的心不乱,使得他不乱。还有的经上说,佛在这时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让亡者也进入到另一种三昧中。亡者此时与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号了!所以,这个是靠什么?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门、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这是不够的。他力就是弥陀的愿力,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佛中之王。他的愿力特别殊胜。你一定要信愿持名,愿意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些条件符合了,在你最后的时候,佛和圣众就现在你眼前。这是佛的力量。这里说的简单一点,别的经上说的,在《大经解》上都有。?
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见佛,阿弥陀佛。佛的这种三昧的力量,使你也入三昧,这时候自然正念分明,跟着念,随着佛往生了。这是接引往生,所以阿弥陀佛称为接引佛。我们修行都需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得的果实就是蒙佛接引,蒙佛接引而得往生,靠的是佛力。你看接引佛,一手捧着莲花,一个手是垂直的。而这个莲花就是亡者所要坐的莲花,给你送来了。这个手是接引的表示,表示接引。佛的力量加被使你能去。?
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所以一到极乐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的这个肉身了,而是在莲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变化出来的,不是我们血肉的身,称为莲花化生。往生之后,大家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前面谈了很多很多道理,这里就说到具体的地方了。这一切都不二。大家确实是都见到了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开始念佛就是开始的觉悟,这个觉悟与本觉相合,就直趋究竟觉。那么,具体修行起来,就需要你一向专念,在临命时才能得到接引往生。所以一个教一方面肯定要跟你说明其中的道理所在。致理纯念,这是符合真理的。你能够接受,真正认识到这个法是最高的、最奥妙的、最清楚的、最正确的。光认识了还不够,你还要能够做得到才是。你怎么做?这三十二拜讲得很全,而且都是你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做得到的。你一向专念,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把佛像给请来,开始供上像,然后就从一个很小的定课开始,天天念。就连小孩都在念,就拿我认识的一人来说,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念佛了,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他一天就念到八万声,念下来也就转换了,很顺。不仅自己要念,全家人都要念就好了。所以,大家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菩提眷属,大家一致。??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普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色光声香,遍满佛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增益有情,殊胜善根,大愿大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第十六拜)?
这里讲到极乐世界的自然境界了: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这个风是德风,很清净、很温和、很舒适的风。华雨,它没有下雨,它只是风吹,吹到天上落花。这花很多,花瓣一瓣一瓣下来,跟下雨一样。花落到地下,随着颜色不同,红的跟红的花瓣放在一块,黄的和黄的花瓣放在一块自然在地上就出现了图案,跟很美丽的地毯一样。脚踩下去没深四指,因为它是软的,一踩到那个地方,那个花瓣下陷有四指深,一起来又是平的。这个德称为华雨,花象下雨一样,它是一天几次,满地都是花瓣,并不是杂乱无章,东一堆西一堆的,而是由各种颜色所组成的美丽的图案。?
妙香天乐,泉池林树空间都是微妙的香,因为极乐世界一切东西都是各种宝所装饰成的,各种最上的香所成就的,因此一切的万物都在放香。这个香有种种好的功德,能增益种种善根。这个香也普熏一切世界。极乐世界的香,有时候有人在修法中闻到特殊的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极乐世界的香,你心里清净闻到了;一种是空行母来了,天人来了,你这里也会香,这是华香。?
天乐,极乐世界到处都是,风吹时,树上有铃铛都会响,自然而然奏乐;树上都有宝网,房子犄角处都有种种种的铃,自然就是在奏乐,所以到处是妙乐,天中演奏许多音乐。泉池,泉水流动的池子到处都是,上面还有莲花,各种的,白色白光,黄色黄光正如《无量寿经》所说:随风散馥,沿水流分。随着风都散布香气,沿着河流水,流的也是香,都是在放香。在敦煌有一张壁画,画的就是极乐世界的游泳池,多少多少头上有圆光的菩萨在河里游泳,岸上坐着很多看游泳的,都是穿菩萨衣,头上有圆光的这里也是一样,可以游泳、可以歌舞,样样都有,但是清净快乐。?
这个泉池不可思议!大家都在一个池子里头,可以随各个人的意愿,有人喜欢这水只是到脚面,浅一点,对于你就是到脚面;有的人希望深一些,有人希望淋浴,水就从上往下灌各种各样,都是一个池子,但能满一切众生的心愿。所以这就微妙不可思议了。这是什么水能如此的聪明啊?因为处处都是阿弥陀佛的心呀!不然他怎么能知道所有的人都在想什么呢,而且马上就适应你,处处是如此。水演说种种的法,显的、密的;有的在灌顶受位,有的听种种声音,这些声音是你想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你不想听就听不到。不是变成噪音,象我现在所生活的环境那样,隔壁一户人家经常放大喇叭,住着一个姓吴的邻居就跟他说:你放这噪声干扰我!他说我放的是音乐。姓吴的邻居说不管是音乐不是音乐,我不想听的时候你让我听到就是噪声!所以,人家不想听你放的这么大,即使是音乐也不行。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你想听就听到,你想声音大就声音大,你不想听,就没有了。更重要的一点,你所听到后马上就相应,所以你在那游泳、洗澡其实都是在进步。极乐世界的七宝树,并不是我们在故宫里看的这样,用金子什么的合成一个树,这样的树送给我我都不要。这个七宝树美的没法说了,只能拿珊瑚、玛瑙来形容它的光明、清净,颜色好看。并不象世间用什么什么宝所装点的,也不是真的很机械地用各种宝来凑成一个盆景。盆景是呆板的,只是有钱人、俗人的一种愚蠢的享乐。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也不是真的用金子铺的,金子又冷又硬的,真铺起地来也不舒服。这个黄金为地,它是柔软的,那个花也是踩上去没有花的感觉。黄金为地,其触柔软而光色,并不是世间的金子,它不受一切的腐蚀。如果是铁就要生锈,铁生了锈受到腐蚀后,看起来很难看。但金子从来不生锈,永远光色,而且一般都是金色光明。用黄金来形容极乐世界的地,就是告诉你,让你懂得并不是真的又冷又硬的黄金在那构成一个地面。总之,都是非常微妙。?宝网房子上都有七宝。种种宝、种种玲、种种乐器组成的房子,才能盖在上面。种种的摩尼宝,都在发光。它发光,它散香,它出音乐这一切都是如此。灵禽就是指鹦鹉、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等。这个色、光、声、香都有。种种的颜色中又出现种种光;种种光中又出种种的颜色,互相交换。?
这些色、光、声、香遍满佛土,到处都是一样的。
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极乐世界是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这样的功德庄严作什么呢?增益有情,殊胜善根,落实在这一句上。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来增益。增是增长;益是饶益。让有情众生,殊胜的善根得到增长。?
大愿大力,这是大愿之王,而且形成了力量,成了愿力,所以是大力,能够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庄严。?
阿弥陀佛,当我们念到这个地方时,就要随文入观,观想到极乐世界的情景:色、光、声、香、种种光、种种花一切一切的殊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华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转,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诸上善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第十七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刚才说了黄金为地是一个譬喻,在世间只能用黄金来作譬喻,才能使我们可以稍微知道极乐世界的地是如何的光、如何的明、如何的干净、如何的整齐。?
宝树行间,七宝树,都很整齐,不是杂乱无章的,一行一行都排的很整齐。这个树都是七宝为树,这个七宝也是形容词,不是世间上所谓的,很机械的那些宝。所长的叶子,所结的果子都是超乎世间的。?
宝树行间,莲花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宝树一行行,或是行走其间,或是在莲花池内,或是在宝楼阁中这里是讲了四个地方。在地上径行着念佛的、莲花上坐着打座的、在宝树行间径行的都是发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
这些人都在那里位正定聚。这个定聚是一个名词。有三种:一种是正定聚,一种是邪定聚,一种是不定聚。这个聚字就是聚合、类聚的意思。所谓的正定是指一定可以证,一定可以悟的,这是属于正定聚,是一定可以成就菩提的。邪定聚与之相反,就是必定不证悟的人,又称为阐提。这种人不但不信佛法,而且还毁谤。在目前他没有成就的可能,所以称为邪定聚。不定聚是介乎于两者之间,住正定聚还没有成功,但决定会成功的,这是不定聚。只要大家当下真正发了菩提心,发愿往生,那不仅仅到了极乐世界才住正定聚,在这个世界已经是住定聚了。求生净土,发大心发大愿,殊胜不可思议,已经在正定聚里头了。?《阿弥陀经》言:若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且不退转,那就决定成功。这个永不退转不可意议。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每一个都是永远不退转,所以这就是往生的特殊含义。?
前头已经说了佛的寿命无量,往生的一切人寿命无量,到了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再死了,这里又强调一条永不退转。不退转有三个不退:一是位不退,地位不退了;二是行不退,你的修行不退;三是念不退,起心动念,每一念每一念都不退了。?
位不退,到了极乐世界就位不退,再不变成凡夫了。极乐世界的人不会再变成凡夫了。再来人,不是凡夫,称为活佛。呼图克图乘愿再来,原来的活佛不是假冒的,真的还是很可贵的。你要是到了极乐世界后倒驾慈航再来这个娑婆世界,那也相当于呼图克图了。不会再退为凡夫了。地位不退了。?
行不退,都是发大乘心,一律都要成佛的,所以你不会再退为阿罗汉道。只愿求阿罗汉的人没有这个因,也没有这个缘。要以成佛为因、成佛为缘才能行不退,你所行不会再退到二乘。而只想修证阿罗汉为止,只求自我自觉就算了,这样的众生难度。诺那祖师在母亲肚子里头就哭,人家问他,活佛活佛,你在母亲肚子里哭什么?我哭众生难度!。确实是难度,有的人就退了,这么难度就不度了吗?舍利弗就曾起过退转之心。?
当年有人管他讨要眼睛,他就拿眼睛布施给他,布施完之后,那人拿到了眼睛说:看,你性子太急,你也不等我说完,我要的是左眼,你挖给我右眼有什么用。舍利弗想:我有两只眼睛,牺牲一个,我还可以活命,我还可以看东西,没想到他说错了,既然想救人救到底,干脆把另一个眼睛也挖了给他吧。于是又把另一个眼睛挖了给他。那人拿来用鼻子一闻说:你这眼睛是臭的,不能入药。往地上一扔一踩,把这眼睛踩掉了。舍利弗自感救众生太难了!布施不下去了,于是就产生了退心。退心之后,就是声闻乘了,再发大乘心就发不起来了,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才又发起了大乘心。修行到了能挖出两只眼睛来布施的水平,已经是了不起了,可还是退转了。这说明要想不退转太难了!
念不退,这个水平更高,念念流入佛的智慧之海,念念和佛的智慧相契,起心动念无有不合乎般若的时候。?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这样的境界,都是不退转,长寿无量,焉得不成佛!老是前进,寿命无量,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吗!到那时一切功德都圆满了!?
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容色微妙。容是容颜,色是色相。又微妙,又极其庄严,是超世稀有的,超过世间的,极其稀有。?
咸同一类,无差别相,大伙都是一致的,不象咱们这个世间,这个人的皮肤,那个人的皮肤,彼此都不相同,有这个种族那个种族,互相歧视,互相残杀,互相斗争,互相压榨。而极乐世界的人没有差别相,都平等一样。?
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刚才说过,莲花中化生,清虚之身。身体虽然是有,只是一个形色,并不是有血有肉,不象我们这样。所以他吃饭是以意为食。由于是凡圣同居,所以还有吃饭的习惯。到吃饭时都给你摆到这,一看就够了,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没有大小便。想吃什么东西都来了,吃完之后,也不要洗盘子洗碗,也不用别人管,自然就没了。凡圣同居土的人还有这习气,到那还想吃一吃,这习气很历害,习气只有到佛才能把习气去得净。所以有些大德还有些毛病、习气。这一点我们要看到他的主流。有的属于习气,连阿罗汉都有习气。?
佛经中曾有一个故事:一个阿罗汉被一个恒河的女神跑到释迦牟尼佛那告状说:你这个弟子老骂我,他走过恒河时管我叫恒河小丫头,恒河女神说:他轻慢我。佛说这样让他给你道歉。于是见到这个阿罗汉后佛说:人家不愿意你老这么称呼,你应当赔礼。于是这个阿罗汉就过去给恒河神女赔礼,他说:恒河小丫头我对不起你,释迦牟尼佛说你看见没有,他给你道歉,还向你叫恒河小丫头,他并不是看不起你,这是他的习气。?这个阿罗汉就是如此,形成习惯了。所以这个习气一旦形成很难改正。?
这个清虚之身,没有带烦恼习气,是无极之体,他虽有这个形象,但没有实体存在。这里借用了道教的话讲是清虚、无极。是变化而生,不同于从父母所生的血肉之体,所以非常清净。清虚就是没有实体性的东西。无极就是没有固定的结构、固定的条件等都没有。?
这些往生了的诸上善人,我们这一礼礼的是谁?到了这才把对象指出来,我所礼拜的是诸上善人。他们在什么地方?这些诸上善人就在极乐世界的宝树行间,黄金地上,莲花池内,宝楼阁中。他们都是发了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住于正定之聚,不会退转了。容色也微妙,没有差别。都有清虚的身、无极的体。这一切诸上善人我才顶礼,这一拜就拜这些人。?
再重复一句,这些人是怎么到极乐世界哪?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得到的结果。前头不是有了发菩提心了吗,这再着重一句,都是由于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才顶礼,顶礼他们的功德,表示自己应当向他们学习。?
下面讲以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其中多有阿鞞跋致者,因此接下来我们就要顶礼阿鞞跋致了。??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闻妙法音,获无生忍,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第十八拜)?
一心观礼,在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极乐世界最高的树叫菩提树,高大极了,功德也大极了。这个树你见色闻声,看见了树,看见树的影子,听见它的声音,你就观想这个树都得不可思议功德,可以得三种忍,甚至到无生忍(即无生法忍),所以这个树极端殊胜。所以密宗很讲究观想、目的在于归依净。观想很多坛城,在菩提树下,在宝栏楯的边上,闻到了妙法,证到了无生法忍,也就是证得到地上菩萨的水平。真正证到无生法忍是八地的菩萨。再上就是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觉菩萨,十二地就是佛了,也就是妙觉,佛再高是十三地。所以到了八地就很高很高了,离佛就差一点点了,快并肩了。彻证无生法忍的是八地菩萨,但初地菩萨也可以证。所以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所证的深度不一样,但都可以开始证,到八地真正证了无生法忍,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见佛闻佛说法,闻到法音,闻到法音自己就开悟了,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不是普通的事,你马上是地上菩萨了,那还得了!所以这是非常的顿法。?
受用种种大乘法乐,地上菩萨的法乐,是我们是无法想到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到了地上菩萨的地步,就又有福又有慧,而到了佛的境界那就更是功德智慧都圆满,福也圆满,慧也圆满了。?
一生补处,那就不是八地菩萨,等释迦牟尼佛的法都完了之后,下面一个新的劫,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弥勒菩萨来世间成佛。现在已经在兜率等着呢。将来是舍兜率而降王宫,然后出家、得道、成佛、转法轮,最后般涅槃。这些一生补处的菩萨,他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这一切随意所须,应念现前。心想到哪里,一动就能现前。一生补处如弥勒菩萨一样。这样的大菩萨,虽然还是菩萨,但因为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就是补佛位了。等于说你已经当选总统还没有就职,选举的结果是你已经当选,但还要到一定时候才能接任,总统才把职位交给你,实际下一任总统不是别人,就决定是你了。所以下一届的佛就是弥勒,但他还没有就职,还要等一等,这是一生补处的意思。?
怎么成就一生补处呢??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十地菩萨都不离念佛,这一生补处菩萨也由于念阿弥陀佛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把念佛看得很浅,这种观念我们必须要把它端正过来。不但是一切众生,连一生补处菩萨都是由于念阿弥陀佛才成就的。底下我们都要讲的,文殊普贤都在发愿,要往生净生。文殊是大智慧七佛之师,他也发愿念佛往生,还有谁的智慧能超越文殊?所以都在求生净土,而且是最下下根的人也可以去,即使是最严重的病人犯了绝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最高的文殊普贤都不屈才,也要去。什么能够这么广泛,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当老师的最怕学生水平不齐,由于水平不齐,老师讲的高了,低的听不懂,讲低了,高的不爱听老师不怕别的,就怕学生水平不齐。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水平不齐到了极点了,但是都能救度。这就不可思议了!所以我常说,这个净修功课从幼儿园到研究院同是一个课本。只有佛法可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真的念下去就成功了,这一段就是讲礼拜一生补处的菩萨。??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精舍,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菩萨圣众,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第十九拜)?
这是在礼拜什么呢?礼拜方便、同居两土的圣众。刚才都是在讲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主要是实报庄严土。这一段就要礼拜方便有余土和凡圣同居土的那些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圣众。我们都要观想、礼拜,敬佩他们成就在我们之前。我们现在与这些同修先结缘。?
在这一世已经断了见思惑,或者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断了见思惑,你往生后生到的是方便有余土,它在凡圣同居土之上,又在实报庄严土之下。实报庄严土是菩萨。菩萨要破尘沙惑,还要再破无明,菩萨在实报庄严土也部分的证入到常寂光土,这是最高的,真正的佛在常寂光土。?
极乐世界的四土,界限划分得并不分明,这一点非常特殊。方便有余土是断见惑思惑;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叫作凡圣同居净土)。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咱们不都是凡夫吗?可是咱们这个世界也有圣人呀,比如文殊菩萨就在五台山。?
在***之前,有人亲见过文殊,是一个福建的出家人。这是两个人说的事不会有错,一个通愿法师,通愿法师在比丘尼当中,国内是第一位的,很有道德,她那时在五台,再一位是圆彻法师,是福建人。据他们讲那个福建和尚到五台的时候,很恭敬地三步一拜进了山。象他这样修行的人现在很少了。三步一拜,要拜到五个台,他走了一半的路程,来到一个地方,一个小门上写着金刚洞,他看了看这个名字,走进门一看,里面很大,是个道场,有大殿还有藏经楼等等,还有很多很多出家人。两种服装,一种是和尚服装,一种是喇嘛服装。五台山是两种,有和尚有喇嘛。他就走进大殿,这时很怪的事发生了:这个大殿有一个台子,没供佛像,因为没有佛像,他就没有顶礼,是空台子。但他围着这个空台子转了三个圈,这也是一种礼节,只不过没有顶礼那么恭敬就是了。他很奇怪,这里怎么没有佛像?他预备走出来时,又到别处看看,当刚走到门口要出去时,后面出现一个小沙弥喊他:某某法师。?叫我?他回头一愣,这里怎么有人会知道我的名字呢?我刚来呀。小沙弥对他说:我师父叫你。?于是他就跟着小沙弥走了进去。看见一个老头,他很恭敬地给他顶礼。顶了礼之后,老和尚就说:远来不容易呀!并把一个座位给他。他就跟老和尚说:这个地方很好,我能在这挂单吗??老和尚说你的因缘还是得回去,我这不能留你。?他说:老法师,你这里大殿上为什么没有佛像??我这里用不着。?(这是禅宗的话。用禅宗的话讲就是外求有相佛,与吾不相思。但是现在我们还最好把佛像拿去好好去供。虽然懂得禅宗的道理还是照样供,这样才最高,连禅宗也不著。如果我们听了禅宗的这样的话后就不供佛了,那还是执偏于另一边了。)?
后来,和尚不留他挂单,他就请老师开示。老法师就写了四句话给他,他记住了。出门后继续走,他没有丝毫感觉任何特别,也没拜老和尚。后来天黑了,下山太危险了,正好有一个西藏人在那住,不是出家人,于是就留他说:你不能走了,你走了很危险,就在我这过夜吧。他就留下来了。西藏人招待他吃晚饭、聊天。这个福建和尚就问:你们全五台山有多少和尚?他说:五台山怎么算也不到几百人哪!有人想供千僧斋,我们把所有人都找来也凑不够。和尚说不对!不对!我知道一个地方就有七、八百人,还有其它地方都有人,怎么能凑不够一千人呢?我在五台山,我怎么不知道这事,从来就不够那么多人的!。两人还争论起来了。和尚说:我亲眼见到的!你在什么地方?于是和尚就说在什么什么地方,叫什么什么名字。那个西藏人说?没有这个地方,我查书给你看。拿出五台山导游的老的地图,各个方面看都没有这个地方,没有这个名称,没有金刚洞。有几百和尚在哪?都没有呀!怎么回事?于是和尚耐闷了。那个西藏人忽然说了一句:你恐怕是遇到文殊菩萨了吧!?
本来他是预备在这吃饭的,这时候他却一下子眼泪也下来了,饭也不吃了,坐不住了,于是他返回头去找,并从头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天都亮了,但怎么找也找不着曾经去过的那个地方。后来,他就把这事告诉了一个福建的同乡,这个同乡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圆彻法师,圆彻法师也就在我这跟我说的。圆彻法师当时听了就知道,那个出现过的老和尚绝对是文殊菩萨。看老和尚写的那四句话,可以横看也可以竖看,横看是表面意思,竖看又是一个意思。竖看就是说了***以后的事,也告诉他将来佛前要没有灯,庙里没有僧这就是见到了文殊的一件真事。现在还是这样,文殊还是在那一接一送,去的人他都接,大家就是不认识罢了。这件事和古代事有类似之处,所以这不就是圣人跟我们在一块吗。?
雁荡山、天目山有几百阿罗汉,雁荡、天目五百阿罗汉都多,也是圣。还不断有佛菩萨来到这个世界来度化众生,也是圣。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不一样,大家不容易见到圣人,见到也不容易认得。极乐世界和诸上善人阿鞞跋致,到处都是,天天可以见面,这个是不同之处。?
诸往生者,方便同居,诸上善人共汇,同居只是一个方面。本质上他们是凡圣同居净土。我们是凡圣同居,我们是秽土,污秽的秽,我们是凡圣同居秽土。因此我们这个往生是容易的,是从凡圣同居(秽土)转到凡圣同居(净土),还是一层楼,并不是变成方便有余土。但是你是从凡圣同居脏的这一头换到清净的那一头了。可是到了清净那一头,他那块自动的变化和这个高级的方便有余、实极庄严、常寂光打成一片。和我们这个地球世界不一样,所以这个搬家就容易了,不需要把什么东西运上楼,一推一转移就过去了,这个容易。从凡圣同居秽土还是到凡圣同居净土。?
那么我们在顶礼什么呢?顶礼极乐世界这个道场之中、楼观之中的菩萨圣众。观就是楼阁、讲堂、精舍。?
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一切往生的人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或者喜欢说法,大家可以凑在一起,他说大家听;或者喜欢听法,大家凑在一块听;或是现种种神通,在虚空或在平地,这个凡圣同居在平地的多。方便有余一般都有种种神通。?
随意修习,无不满在虚空之中随意修习,无不圆满。随他自己的意思,想怎么修都可以,没有不圆满的。?
这些菩萨圣众,我们要注意这个地方,他没有说别的圣众而是说菩萨圣众。凡是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的都是菩萨,不是凡夫人、不是阿罗汉,都是发大乘心的人,都是菩萨,是菩萨圣众。只是现在断惑的水平只达到这个水平,所以只能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但是都应该称为菩萨。?
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这一些菩萨都是因为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普礼未来的同修。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