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论坛之佛教菩萨道与慈济宗门坛专题研讨论文发表

2024-03-12 09:00

慈济论坛之佛教菩萨道与慈济宗门坛专题研讨论文发表

慈济论坛之佛教菩萨道与慈济宗门专题研讨-宣方教授发表

作为大乘菩萨道的慈悲行:原理及途径 ――兼驳“慈济将佛教俗化和浅化”说 宣方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 慈济宗门经常面临传统佛教界的一项指责:说慈济将佛教俗化和浅化了,将大乘不共法降格成为人天乘的五乘共法。

慈济宗门具有明显的悲增上的菩萨行门的特色。的确,表面上看起来,悲增上的大乘菩萨行者,他们的修行工夫与五乘共法在取径上颇为一致,都是不废人间正行,广修十善,以种种世间正业利世济民。甚至可以说,大乘的外凡夫位,实等于人间的君子、善人。

但这种悲增上风格的菩萨行门,正是大乘与二乘不共的特色所在,也是由人乘而直入一佛乘的人间正道!较诸以声闻乘而入佛道的智增上菩萨行门,和依天乘行(净土行、秘密行)而入佛道的信愿增上菩萨行门,更能够畅佛本怀。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依人菩萨行而向佛道,实在是一佛乘的康庄大道。按照太虚大师的判摄:正法时期,多依声闻乘行而入大乘;像法时期,多依天乘行而入大乘;末法时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这不但契理,同时也是最契合当代时机的大乘菩萨行门。因此,从基本教理层面来说,悲增上的菩萨行门,完全不存在所谓的将佛教矮化和浅化的问题。

那么,认为“慈济将佛教俗化和浅化”的误会由何而致?笔者认为,一则是由于悲增上的人菩萨行者的行持法门与五乘共法在修行科目上的同类性(但并不全然同质)所致,这属志向上的。以慈济宗门践行最为成功、也最为世人所称许的布施而论:布施,在五乘共法中属三福业之一,而且是三福业中最浅近的一种。在以解脱为导向的三乘共法的诸道品中,并没有布施,因为在厌离世间、急求自证的声闻行者那里,布施并没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但在大乘菩萨道中,布施不但重新成为修道的德目,而且位居第一,因为它正是利济群生的大乘心髓所在。直入佛乘的大乘布施法门,与人天福业的布施,分野何在?端看它是否与三心相应。正如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中精辟地指明的那样:

一、要与“菩提心相应”,就是为了上求下化的志愿而布施。二、施时要以“慈悲”心“为上首”,为先导,就是从慈悲心而引发布施。三、法“空慧是方便”,方便是善巧的别名。如不着施者,受者,所施的物件,名为有方便。如没有法空慧,著相布施,名为不善巧,无方便,不能出离生死,而趣向一切智海。可以说:菩提心是志愿所在,慈悲心是动机,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如“依此三要门”为本,“善”巧的“修”习“一切行”:世间善法的五戒,十善,三福业也好;出世善法的四谛,缘起,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也好;大乘法的六度,四摄,百八三昧,四十二字门等也好:这“一切行皆”就归“入”于“成佛之”道的“一乘”法了。简单地说:有了这三心,一切善行都是大乘法;如离了这三心,或缺少了,什么也不是成佛的法门了。

在笔者看来,慈济宗门有必要加强自己的教理论述,从三心相应的角度捍卫慈济宗门行持利他法门的佛教教理正统性。

认为“慈济将佛教俗化和浅化”的误会,笔者认为第二个来源是误会慈济将慈济宗门凌驾于传统宗门之上,甚至取代传统宗门,至少是要分庭抗礼,这属情感上的。克实而论,慈济宗门还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慈济五十年的人间佛教之路的经验值得自豪、值得珍视、值得总结。但慈济并没有攻击和挑战传统宗门,反倒是传统宗门不太能接受一个在现代性的时节因缘下产生的新宗派。这里面,虽然有近现代汉传佛教在不同的时空脉络中展开所带来的对于“宗”的不同理解,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不认同。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慈济宗门还是传统宗门,都要谦卑地认识到:佛果决不是一行一法门可以圆成的。若以为只要修某法某行,就可以成佛,不需要修集其他功德,那就是颠倒妄见了。以成佛自期的大乘行者,可以在此生乃至累劫多世中,发愿护持某宗某派,但终究不应以一宗一派的徒裔自我设限,菩提道上应该以法相聚,而不是以情相牵。

认为“慈济将佛教俗化和浅化”的误会,笔者认为第三个来源是误会慈济淑世有余而内修不足,这属知见上的。从慈济人的精神风貌上看,笔者认为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充盈与丰沛,远胜于许多批评者。造成这种误解的部分原因在于,慈济人敏于行而讷于言,慈济宗门的教理阐述,在这方面的确有待改进。笔者认为,应回归基本教理,特别是重视《杂阿含》第744经,以及《大毗婆沙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对大小乘论书对于本经的注释,将慈济宗门由慈悲行持而通达佛果的教理次第更加完整细腻地呈现出来。更新于:6个月前

上一篇: 海涛法师:究竟的放生..
下一篇: 韩国奉宁寺举办寺院饮..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