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四集)

2024-07-27 08:41

尊敬的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上一次讲到「勿贪意外之财」,今天我们来讲下一句:

【莫饮过量之酒。】

这是第十七句,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不要喝过量的酒,从事上来讲这是教导我们要戒酒。《弟子规》上讲到,「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小时候当然不能喝酒,长大了也要尽量戒酒。一般世间人实在是为了应酬,没有法子,略饮一些酒,但是不可以过量。喝酒如果是喝醉了,酒后失态,往往会有乐极生悲。平常的品德修养可能会令人尊敬,但是在酒后失态,可能把这一生所建立的好的形象就葬送掉了。喝酒对于身体也有很大的伤害,很多心脑血管的疾病跟酒有关,酒精有麻醉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的疾病有促发作用。所以也时常有听到,在酒席上酩酊大醉的,可能是当场就会倒毙,或者是事后数日不醒,醒来之后要大病一场。至于酒后驾车会有危险,酒后醉了会误事,这些就不在话下了。所以饮酒有种种的危害,能不饮则不饮,千万不能饮过量之酒。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往往饮酒作乐的那些国君都会导致丧身辱国。在历史上商纣王,这是一个大酒鬼,历史上记载他饮酒量非常大,而且沉迷于酒色而不能够自拔。他对于生活享受要求非常高,在三、四千年前,竟然就能够用玉来做酒杯,用象牙来做筷子,造鹿台,做琼室。他的一个鹿台高千尺,在上面饮酒作乐。传说这个人都变态了,他把人,男男女女都让这些人裸形,然后彻夜饮酒,一有不顺意的,他就用残忍的手段来折磨人、杀害人。他发明了炮烙之刑,炮烙就是烧红了铁柱让人去抱,见到孕妇,把孕妇的肚子给割开,把人的小腿给斩断,就是为了取悦当时宠爱的妃子妲己。所以沉迷于酒色,当时人心惶惶,国家大乱。

有一位忠臣,是王子比干,劝谏他不要沉迷于酒色。结果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发怒,要用残忍的手段来制裁王子比干。他说,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七个孔,你是圣人,我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有七孔?于是就把比干给杀掉,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就这样沉迷酒色,刚愎自用,结果当然就是丧身灭国。后来武王伐纣,周武王起义师讨伐纣王,本来武王的势力很小,纣王的军队很强大,但是因为纣王他失去了民心,而武王用他的仁德得到天下的拥戴,所以很快就打败了纣王,推翻了商殷朝,建立了大周帝国。当时纣王败走,跑到鹿台上面,他自己过去饮酒作乐的鹿台上,最后真的是四面楚歌,自己穿上过去的珠玉做的这些衣服,然后***而死。纣王因为沉迷于酒色,而落得这种下场。所以过去禹曾经说过,禹是尧舜禹的禹,是圣人,当时有少数民族供养他酒,他喝了之后觉得很甘美,但是马上警觉,说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他说,到后世必定会因为这种东西会有亡国的。真的,纣王正是一个证明。

在东晋时代,东晋后期有南北朝,北朝,北方十六国有一个国王,是前秦主苻生,这个人也是嗜酒到了不可思议的状态,昼夜都在饮。饮酒必然乱性,就会发疯,他往往乘着醉意行杀戮,横行霸道,杀人无数,所以朝野上下对他没有不害怕的。结果当时海东王苻坚就起兵来讨伐他,把他抓住的时候,苻生这个皇帝还在酩酊大醉当中,没有醒过来,后来被兵士给杀掉,苻坚就建立了政权。苻生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三岁。饮酒过量,他的下场那是家破人亡。所以从事上我们一定要禁酒。

儒家讲究不饮过量之酒,而佛家讲得彻底,把酒当作五戒之一。五戒这是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戒律,凡是学佛的人都要守五戒,杀、盗、淫、妄、酒,这是五戒。酒本身不属于性罪,喝酒本身并不能说它是犯罪,但是喝醉了容易犯杀、盗、淫、妄的罪,所以酒叫做遮罪。戒酒是遮戒,就是帮助我们防范造根本罪业的这条戒。所以中国古圣先贤都非常注重戒酒。从心上讲,酒是能乱性,让我们失智慧种,杀生是失慈悲种,饮酒是失智慧种,喝了酒就没有智慧了。所以古德有说,这是「迷魂狂药,烈于砒鸩」。砒是砒霜,是毒药,鸩是鸩酒,就是泡了鸩鸟羽毛的那种酒叫鸩酒,都是极毒的,一喝就死的。古德把酒比喻成砒霜、鸩毒,而且比那个还要酷烈,这是对我们很大的警醒。它是迷魂狂药,沉溺于其中必定丧失智能而堕落,最后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当我们遇到酒的时候,马上要提起古德的教训,如果已经有嗜酒的习气,要赶紧改正过来;如果还没有沾染,千万不能去犯。

在过去汉末,汉朝末年,有一位君子叫邴原,他的德行、学问与当年管宁是齐名的,他跟管宁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个邴原他过去也是很喜欢饮酒,后来就绝酒不饮了。人家问他,为什么你就不饮酒了?邴原就说,我原来也喜欢饮,但是知道饮酒会荒废道业、荒废学业,所以就把它戒掉。这种能够戒除习染之人真正是有德君子,知道这样东西不好,马上把它戒除,所以他能够成就德行、学问。在现代社会,不仅酒能醉人,很多东西也能醉人,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譬如说吸毒,包括抽烟,都会让人沉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还有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网吧,也让很多青少年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还包括所谓的KTV娱乐场所,甚至有色情内容的这些娱乐项目,这些东西都能够让人丧失智慧,会促人堕落的,这些都应当戒除。这都属于『莫饮过量之酒』的教诲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君子要处处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不能够沉迷于不健康的这些习染当中,所谓玩物丧志。我们来看下面第十八句: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这句的意思是说跟做小生意的挑贩们做贸易,做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为什么?因为这些做小生意的商贩们他们生活不容易,靠着自己的辛苦劳动,挣得这么一点点钱,我们应该同情他们的处境,不要跟他们斤斤计较,这是一种仁厚之心。所以这句从心上讲,是教导我们不要占便宜。《弟子规》上讲,「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个取与,是人与人之间往来必定有取、有与,与是给与。君子绝对不会占人便宜,绝对是给别人的多,施惠多,收取别人的恩惠要尽量的少,尽量不要麻烦别人,不要让人家受到损失。在做生意的生意场上,取与就是买卖,更要贵分晓,分晓是都要很明白,对方有多少利润我们都要知道,自己有多少利润也要知道。知道的同时,要多给别人恩惠,多分利润给别人,自己宁愿取少一点。这绝对不是吃亏,为什么?因为人一生有多少财富真的都是命定的,「命里有时终须有」,何必用那种贪小便宜、损人利己的手段来获利?贪小便宜实际上吃了大亏,为什么?把命中本有的福报给削减了,这何苦来?你多给别人利益,反而自己养仁厚之心,这是福报的根基。刻薄的人他的福就轻,仁厚的人福就厚,是天道好还之理。更何况跟那些做小本生意的人家,更不能够去占他们的便宜,要体谅他们谋生之难。就像现在这个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复苏,很多做生意的,特别是小生意人,现在生活艰难,如果自己还有能力,是应该存仁厚心,多帮助别人。所以从心上讲,这是教导我们存心仁厚。愈仁厚的人,他的福愈大。

《了凡四训》上面讲,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你有十金的财产的,你也是十金的人物;该饿死的,也是饿死人物。这是说什么?千金之产的人,他们的心地一定要仁厚。假如他不仁厚,即使现在有千金财产,没过多久必定败家,不能长久的。我曾经跟一位相熟的朋友到北京,她的家族十分的兴旺,是澳门特首的家,她是澳门特首何厚铧的嫂嫂,何太太,她的先生是银行家。在北京,她跟我说,邀我一起去见一位老裁缝,说要给我做两套衣服。我说不用了。她就劝我一定要去做,她说她每次到北京,都想找这个老裁缝多做几件衣服。我说我的衣服都够了,不用再做了。她说不是这个意思,她说这个老裁缝年纪很大了,夫妇两人在北京城里头,住在自己老屋里,生活其实也是挺艰难的,我去给他做衣服其实不是说我想要穿衣服,我是通过这样多帮补他们一些。我这一听,很感动,这真的是存心仁厚。这里讲到的,跟『肩挑贸易』不要占便宜,不仅不占便宜,要反过来多给人便宜,多给人生意,那自己的福报也就能够绵长。我们再看下面第十九句:

【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这是讲到看见穷苦的亲戚、邻居,应当要关心他们,特别是给他们金钱上经济上的援助,这也是讲要养我们仁厚心。在事上讲,一定要去落实这种『温恤』的行动,给他们以帮助。这些穷苦的亲戚、邻居,乃至不认识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特别是有紧急需要的,应当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帮助别人实际就是帮助自己,要知道,自己现在有一定的福报,在享福的时候,这个福是过去修的,享福的时候就要修福,就好像我们吃果实,要留一个种子种到地里,来年还能有收成,就好像点灯的时候,应当在油没烧尽之前就得加油。所以自己的福报还存在,还没享完之前,就要想到修福,为将来做打算,这是聪明人。能够常常有助人之心,天也就常常帮助我们,我们也就不会有那种经济窘迫的状况出现。

世间有一类守财奴,家庭虽然很富有,但是就是不愿意帮助别人,真是一毛不拔,铁公鸡。当穷苦的亲戚朋友来找他帮助的时候,他就先做出一副很窘迫的、自己也没钱的样子,别人看到了也就难以启齿。你看有这种心,他的财再多有什么用?多的只是过眼烟云,银行里面存款的数目额很大,也是存折本上的一个数字。人总有旦夕祸福,有能力的时候不去多帮助别人,有一天到自己遇到了困境,那你想想别人能帮助我们吗?好景不是永远存在,想要好景长在,必须多修福、多布施。

在曾国藩先生外孙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这本书里面,举了一个他亲眼见到的例子。是讲清朝末年,上海有一位盐商领袖,姓周,我们叫他周翁,当时盐商都是非常富足的,当时湖南发生了灾荒,朝廷发动所有的富商都来认捐银子,赈灾。当时他的湘潭分号的经理就代这个周翁,代他老板认捐了五百两银子。这件事情后来报告给周翁,周翁就非常生气,他不愿意捐这个银子。曾经有人问过他,你如何能够发家发到这样的地步?他说没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这是他的经营哲学,只是积累,不去用,所以赈灾他也不肯去布施。等周翁过世之后,确实他的遗产很多,有三千万银元。他的子孙十房,都分了家,每家也至少是三百万元,可是不过十几年,这十房的子孙家都差不多败完了。所以可见得人如果没有德,即使是万贯家财,也不能够长久,古人说的「富不过三代」,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现在人何止是说三代?一代都未必保得住。很多的这些所谓的大富豪,都是昙花一现,能一辈子保得住富贵的都不算多。有的人十几年发了家,败完了,甚至几年之间富起来,乍富,也败完了。我们看到去年,二00八年,当时「胡润百富」这个杂志评的中国富豪榜上,套现以一百三十五亿现金高居首位的黄光裕,中国首富,可是就在去年十一月,年底,他因为被揭发经济犯罪,锒铛入狱。到今年报纸上登了,他四月二十九号自杀,在狱中自杀,但是被抢救过来了。你看中国首富,竟然要落得个入狱、自杀的后果,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宋朝范仲淹先生,他是出将入相,在朝廷里得到重用,朝野上下都把他奉为圣贤,可是他自己的生活极其简约。有一次家里看了一块地,苏州南园,就把它买下来,他先做为自己的住宅,结果有风水家来看这块地,说这块地不得了,你家将来会出很多人才。范先生一听说这块地能出人才,立即就把它捐出来做为学宫,就是当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他自己所得的俸禄,统统都用做布施救济贫苦,或者是弘扬国学,当时他对儒家的复兴有很大的贡献。可是他家里非常节俭,家里人都穿布衣,甚至他去世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你看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只想着万民,只想着国家、社稷,没有想自己。可是自己福报却是非常的绵长,他的四个儿子后来都做到宰相、公卿、侍郎,大官,而且每个儿子都是道德崇高,继承范仲淹的家风。所以范家千年不衰,有它的道理。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一心只钻到钱眼里的,只想着富裕,这是一种贪图利益的心,贪利的心必定是不仁。仁者爱人,爱人一定能做到舍己为人,像范仲淹先生一样,范仲淹是做到了为仁不富。像刚才讲到的上海盐商周翁,那是为富就不仁了,不仁者家道一定不长。所谓仁者寿,寿是什么?长久。他的福报,自己这一生享不尽,子孙都得到了福荫。

所以这个「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在心上讲,就是养自己一片慈悲仁爱的心。要知道,有一念真心为人、为万民,这个功德是无量的,能够念念为万民,这个人就是圣人了。在宋朝有一位官员叫卫仲达,他在任职的时候,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魄摄到了冥司,也就是去见阎王了,阎王爷就命令鬼卒把他一生的善恶二录拿出来。结果把这个善录、恶录拿出来之后,善录上记载他一生行的善事,恶录上是记录他的恶事,就发现恶录那些简子,整个庭院都铺满了,可是善录只有一轴,像筷子那么细的一轴而已。然后阎王又命鬼卒把善恶录都放到一个大天平上称一称,发现那个恶录,铺满庭院的这些简子,比那个只有一轴的善录还要轻。卫仲达就很疑惑,他就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为什么造的恶这么多,记的恶录满庭院都是?阎王就说了,一念不正就是恶,不一定要你犯,有念头不正,这就要记录下来。结果又问善录这一轴里头是什么东西?阎王就告诉他说,这里是过去你曾经向朝廷上疏,朝廷要兴建三山石桥,劳民伤财,结果你上疏劝谏不要这么做,这是你的疏稿。卫仲达就说,我当时虽然上疏劝谏君王,可是朝廷没有听从,于事也无补,怎么能够这个善录的力量比这么多的恶录还要重?阎王就告诉他说,当时虽然你上疏,朝廷没有听从,可是你那时候这一念确实是为了万民;如果当时朝廷听了你的话,停止造这个三山石桥,你的善力就更大,功德就更大了。但是你能够这样一念为着万民,你这个善力就不可思议了!可贵的是那一念是真心,而且这个心是想着天下、国家,只是一件善,这个力量就很大。如果只想着自己一身,即使做了很多,力量还是很小。

可见得这一点慈悲仁厚心,难能可贵!世间圣人就是凭这一点仁厚之心成圣成贤,圣人能做到的是念念慈悲仁厚。而凡人虽然也有这个心,但是遇到了利益当头,这个心就退了,所以就堕落成凡夫。道家也讲,要出世成仙,还是修这颗仁爱心。《道藏》里面记载一个故事,说汉锺离授丹给吕祖,教给他一个点铁成金之术,把铁一点就成为金块,拿着这个金块就可以救人,这是好事情。吕祖还没学之前就先请教锺离,说我把这个铁点成金之后,金将来还会不会变成铁?锺离就告诉他,五百年之后这个金还会还原成铁。吕祖听了之后说,这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后的人?我不愿意学这种点金术。确实,你把这铁点成金子了,现在是可以救人,可是五百年后的人拿了这个金子,突然它变成铁了,不就害人了吗?结果锺离听了吕祖这一番话,赞叹他说,修仙要修三千功行,你这一句话,三千功行已经圆满了。三千功行就是修这一点仁爱心,你这心已经圆满了,你这三千功行当然也圆满了。我们来看下面一句,第二十句: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这是跟前面一句相对,反过来讲,前面教我们「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养我们仁慈的心,这里警诫我们不可以刻薄待人,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这句话从事上讲,是告诉我们因果报应之理,所谓天道好还。《尚书》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人能够常常行善,天必降福;人如果刻薄而不善,天必定降下灾殃。刻薄的人是不念恩、不念旧,受人恩惠没想到要去报答,而且一心只图私利,那么即使是骤发,他也不可能久享,必定有骤亏之一日。反过来,受人恩惠常常念着报恩,天也必报他以后福。如果是常念着旧友,念旧,友谊也必定恒常。孟子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往往天给人的报应,都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今天刻薄待人,必定也招致别人刻薄待我,我们凶狠待人,必定有人来用同样的方法治我,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

唐朝时代,在武则天当政的时期(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改唐为周,自己做了女皇),当时很多人反对她,于是她就用酷吏去***反对她的人。其中有两个最凶狠的酷吏,就是残酷的官吏,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周兴在前,来俊臣在后。他们是仗着武则天的威势,常常是为所欲为,看见人,不高兴了,马上就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罚来整治人。当时被他们这两个酷吏杀害的正直的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很多。结果有一天周兴也被人密告谋反,因为他常常用这种方法来整人,人家也整他。这个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结果武则天大怒,就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就犯嘀咕了,这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要凭一封告密信,恐怕无法让他说实话,怎么办?要是查不出来,女皇怪罪下来,那来俊臣也担待不起。所以他苦苦思索了半天,想了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就请周兴到他家里吃饭,一边喝酒一边聊。酒过三巡之后,来俊臣就装模作样,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这时喝酒喝得很得意,就说这很好办,你就找一个大瓮,就是这种像坛子似的,大坛子,你这四周用火把它烤热,烤得很热很热,然后把犯人赶进去这个瓮里头,你想想,这个犯人能不招供吗?这个来俊臣听了之后,点头称是。马上就命人抬来一口大瓮,就按着周兴的方法,给这个瓮底下点火,烧得通红,然后就回头跟周兴讲,说现在有人密告你谋反,上头命我来查办,对不起,现在就按您的方法,请你老兄钻进瓮里头。这周兴一听,吓得面如土色,马上跪下来,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招供。你看,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过去曾经用这种残酷的手法来逼害人,就会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整治你。所以有句成语叫「请君入瓮」,就是讲这个故事。

来俊臣的下场比周兴更惨,来俊臣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残酷比周兴更厉害,结果好景也不长,后来也被人整下去了。也是有一个酷吏,曾经还跟来俊臣共过事,这个酷吏叫吉顼。他心机深沉,胆略非凡,后来也得到武则天的信任,把这来俊臣也整下去了。来俊臣的下场当然就是斩首,当时斩首那天,首都洛阳城中所有的老百姓倾城而出,都来看来俊臣怎么死法,大家都拍手称快。等来俊臣人头刚一落地,百姓就蜂拥而上,有的挖眼睛,有的剥皮,有的挖他的五脏六腑,没过多久来俊臣的尸首就被给掏光吃空了。『刻薄成家』,待人残忍,下场就是这样子。所以从事上讲,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从心上讲,这是教诲我们一定要存心厚道,厚道存心自有天来酬偿。

明朝有一位贤臣叫杨荣,他是建宁人,他祖上是以济渡为生,撑船渡人的。有一次他家乡发大水,冲毁了很多民居,很多人都淹死。很多船夫趁这个机会捞取货物,人家那个民居被摧毁了,他们很多是抢那些财物,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父子两人只是救人,没有拿任何的财物。乡里人都笑话他们父子俩太愚蠢了,有得拿还不拿,不要白不要。可没想到,到杨荣父亲出生的时候,家里渐渐富裕起来,福报现前。有一个神人化作道者(道士),跟他们家讲,说你家祖父有阴德,你的子孙有贵显,应该把祖上的坟地葬在某个地方,那是风水宝地。明朝很著名的白兔坟,就是他们杨家的。后来果然杨荣出生了,弱冠登第,就是没到二十岁就考上进士了。他辅佐明成祖建立奇功,后来被晋升为太子少傅、少师、太师,三公这个职位是最尊显的。而且朝廷把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追封跟他相同的官位。他的子孙也是非常贵盛贤能。所以你看看,存心厚道,在这个危急关头,只想着救人,一般人笑话他愚钝,天自有厚报他的一日。所以厚道成家才是能久享,刻薄成家必定会身败名裂。我们上半堂的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请看第二十一句: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这个乖舛就是违背的意思,『伦常乖舛』就是违背伦常,这种人必定是很快会消灭,被灭亡。这句话从事上讲,教导我们不能违背伦常,应该敦伦尽分,这个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人讲究五伦的关系,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关系可以说是概括了人与人之间全部的关系。而且这五种关系是人生来必须要面对的,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自然之道,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譬如说人一出生他就有父子这一伦,父子是父母跟儿女的关系,他就会有君臣,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就像动物牠也有父子、有君臣,你看动物里面,这一群动物牠都有个领头的,那就是君,跟在后面的是臣;都有夫妇,都有兄弟,都有朋友。所以这五伦关系它是自古至今存在着,所以称为伦常,常是长久,古人有这五种关系,现在人还是这五种关系。

这五伦当中,我们必须要遵守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伦常道德。父子有亲,父子这一伦讲究的是亲爱,所以称为父慈子孝,爱体现在父母的慈和儿女的孝。君臣有义体现在君仁臣忠,君对臣以仁爱心,臣对君以忠心。夫妇之间讲究的夫义妇顺,互相都要有道义、恩义、情义,能够温和随顺,和谐家庭,家和万事兴。兄弟之间要长惠幼顺,兄友弟恭,这是兄弟之间这种关系的道德。朋友之间讲求的是朋友有信,诚信待人。所以五伦里面有十义,这个五伦是道,在这五伦当中我们遵守自己的那分义务,分解出来是十义,这是长久不变的真理。如果违背了伦常道德,那必定是很快会消亡的。《左传》上面讲「人弃常则妖兴」,人如果把伦常给舍弃掉,那么妖魔鬼怪就兴起来了。妖魔鬼怪兴起来,这个人一定很快会死亡,这个家也很快会败,乃至这个国也很快灭亡。五常讲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也是道德,还是从五伦关系当中衍发出来的。这是做人的根本,这个根本坏了,就好像树没了根,根坏了,它很快就会死亡。

在南北朝时代,有一个北魏的开国皇帝魏武帝,叫做拓跋珪。这个人非常的有能耐,十六岁就称王,二十六岁就建立他的帝国,成为北朝(当时北方)最强大的政权。可是这个人年轻得志,中年以后就开始堕落。他沉迷于酒色,刚愎自用,而且性格变得多疑、残暴,常常亲自动手把人毒打致死,一点仁爱心都没有。你看五常里讲的仁义礼智信,没有仁,后面义、礼、智、信都没有了,所以杀人如麻。有时候他乘车的时候,手里拿着宝剑,无缘无故就从后面用剑敲击那个拉车人的头部,死一个就换一个,一天要死几十人。

他性格多疑,愈是杀人就愈怕别人谋害他,甚至将自己宠爱的妃子刘贵人也赐死。他经常更换寝室,晚上睡觉连他最亲密的亲信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怕的就是别人谋害他。只有一个他的宠姬,一个妃子万氏知道他的去处,他只信这个人。可是真的是,偏偏这个人就怀有异心。万氏这个妃子跟他的二儿子(叫做拓跋绍)私通,这是乱伦。这个二儿子拓跋绍生性很凶残,跟他父亲的妃子私通之后,有一天晚上就跟万氏里应外合,把他父亲刺死了。这个拓跋珪死的时候三十九岁而已。你看,前面那句讲的「刻薄成家,理无久享」。生性凶残必定遭到早死的报应,而且竟然死在自己儿子手上。他自己狠心杀害自己的妃子,而且乱杀人,天就给他这个报应,他生的儿子比他更凶残,这叫一物降一物。这儿子来的,那都是讨债、报怨来的。当然这家是这个家风,所以他这儿子也没有好下场,这二儿子拓跋绍把他父亲杀掉以后,当时拓跋珪的长子比较贤能,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就联络大臣把这个二儿子(就是他自己的弟弟)杀掉。他这个弟弟杀害父亲,你看立刻遭到报应。真是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特别是毁灭天伦的,杀父害母这个报应特别的惨烈。

伦常乖舛,违背伦常的人都是心里只存一个利字,对我有利的我就做,对我没利的我不仅不做,反而起了谋害别人的心,所以才做出违背伦常之事。所以敦伦尽分,就是敦睦伦常、守自己本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有这个根本了,自己才能够得到大利。一心只图利的,他就失去大利了,反倒能够敦伦尽分的,有好根基的,他才能得到大利。古人讲,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做人根本就是敦睦伦常,人没有说伦外之人,人必定生活在与人相处的关系当中,人的平生学问也不外乎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当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人与天地的关系,所以这个学问就是教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三种关系。违背伦常是自己把自己处于绝地,所以天报之就非常迅速。这个伦常是天地之间的自然秩序,所以能够敦睦伦常的人他就能长久。关键是在于我们能放下一己之私利,放下一己私利就能成全长久之大利,那自己自利也在其中。

我最近到北京参加国际儒联的一个会议,在北京结识了一个曲美家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三兄弟是做为这个公司的总裁、副总裁,我们见到的是老大,大哥,他请我们吃饭,跟我们谈起他的经营史。他自己说,他很谦虚,说自己文化不高,农民家庭出身,自小家道贫穷,但是他们家讲究孝悌,对父母非常尊重,兄弟之间四十多年来没红过脸。他们兄弟三人合伙办这个家具企业办了二十二年,不容易!现在我们看到统计,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就是二点九年,不到三年,他们这个企业办了二十二年,就专搞家具。做得很成功,全国已经在各省市都有连锁店,有五百多家连锁店,一年上税几千万,而且现在正准备上市。他告诉我,说他们兄弟三人挣得的钱全都给他母亲,对父母非常尊敬。兄弟之间非常和敬,每一个兄弟娶的媳妇,三个媳妇也都是孝敬公公婆婆,儿女都很乖,很不错。他将他的太太和自己三个女儿都带来,请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国庆期间放的「建国大业」。看到他们一家我们真是感觉到很欢喜,真正看到了敦伦尽分的家庭,这个福报大。这二十二年的经营,他们现在愈来愈兴旺,应了古话所说的「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所以能够敦伦尽分,真正得到大利。这是讲心上来说,能敦伦尽分就有孝悌仁厚之心,一切福报都基于这种孝悌仁厚之心。我们来看下面第二十二句: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这句话是说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应该资助贫穷的。『分多润寡』,「多」是讲富有的,要分出一些,「润」是帮助,帮助那些「寡」,就是比较贫穷的。家里面能够利和同均,这个家族就和谐,就没有怨恨。古人讲的一家饱暖千家怨,如果我们自己独富,别人都贫穷,那会生怨恨。所以从事上讲,这句话教我们,能够利和同均,必定使家人和睦;扩大来讲,这一家能够分多润寡,帮助其它家庭,也就使一个地区和睦。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有记载着一个故事,这是在《感应篇解》里头,讲到明朝有两兄弟,一个叫赵彦霄,这是弟弟,他的哥哥叫赵彦云,云、霄兄弟两人,他们在一起生活十二年。后来这个哥哥彦云因为吃喝玩乐,把自己的学业、事业都荒废了,于是就跟弟弟提出来要分财产,他自己有自己一部分财产,他就能够更任意的花费。结果分了家,五年之内这个哥哥就把家产都荡完了。这个时候弟弟彦霄就摆了一个家宴,请自己哥哥来赴宴,跟他兄长说,说弟弟其实没有要分家的意思,只是因为哥哥您有点吃喝玩乐,怕的是不能够把我们祖父辈的家业守得住,所以才同意跟您分家,我只是为家庭守住一半的家业。现在您如果愿意,就请您回来,我把我这一部分的家业全都给您,让您主政。然后他马上把他自己过去跟他兄长分家的那个契约拿出来,当面就把它焚化掉,然后把自己家里家族的钥匙、仓库的钥匙都还给他的兄长,并且还代他的兄长还了那些拖欠的款项。这种举动令他兄长非常惭愧,忏悔、回头,所以保全了家业,挽救了兄长。这个弟弟赵彦霄后来父子(他跟他的儿子)都考上了进士,得到了显贵。

所以人往往面对财富的时候,即使是兄弟之间,也会出现裂痕。我们也看到,也听说过,要孝敬父母亲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些资产,兄弟之间都会互相推诿,不愿意承担;要讲到分父母财产的时候,兄弟之间就彼此在那争斗,甚至告上法庭的。看看明朝赵家这兄弟俩,当弟弟的能够做到这样,真正令我们感动。所以古人说得好,要孝养父母的时候,要常想到父母少生一个儿子这种想法,少生一个儿子,那我就多承担一分,要直下承担,孝敬父母。如果是当要分父母财产的时候,要想着好像父母多生了一个儿子一样,我这个是多生出来的,本不该生的,现在多生了,就不要父母的遗产了。能有这分存心德就厚,他的福也必定厚。

从心上来讲,『兄弟叔侄』不仅是一家人,而且是跟我一体,我们都是同一个祖先所生,祖辈、父辈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之间如手足,如一体。在元朝顺帝年间,在黄州这个地方有一种妖贼,侵犯很多的百姓。当地有一个人叫章溢,跟他的侄子,就是他哥哥的儿子叫章存仁,叔侄两个人为了避贼乱,逃到了山里。不料这个侄子章存仁被妖贼捉去。章溢就说,我的哥哥就只有这一个儿子,不可以让我的哥哥没有后代。于是他就走到那一班妖贼面前跟他们讲,说这是我的侄儿,他现在年纪还很小,我情愿自己来代我侄子死,能够使我的哥哥有后代。所以请求妖贼不要杀他的侄儿,说着说着竟然号啕大哭起来。结果这些贼人都被他感动了,对他的这种道义非常敬重,于是把他叔侄两人都释放了。所以人在危乱之中,最能够看出人的真情真意。章溢能够在这种流离颠沛当中,只为自己的兄长,让兄长能够留一线宗嗣,舍身代自己的侄子受死,这种深情厚义,可谓是大丈夫。如果不是把兄长和侄子这一家看做是自己一体,真的是做不到。所以圣贤教导我们,要用仁心。仁是二人,二人同体这是仁。先从自己的兄弟叔侄一家人养成这种仁爱、一体的心,然后把它扩大,见所有的人都看成自己一体,人我一体,哪有彼此之分?佛家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都放下了,入人我一体的境界,这是大圣人。所以从兄弟叔侄这里养这分存心,这是圣贤教导我们方便下手处。好,我们来看第二十三条:

【长幼内外。宜辞严法肃。】

这句是讲到一个家庭里必须要有严肃的家法和规矩,长辈对晚辈的教诲,言辞要庄重、要严肃,这是体现家风严谨。在事上讲,重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风体现在家规上,有严肃的家规必定能有严谨的家风。清朝的曾国藩先生就非常注重家风建设,曾国藩从小他受家庭的影响,家里就很讲究家规、家风。他是半耕半读,发愤苦学而成材。为朝廷建功立业,做了大官,官至极品,位高权重,真是拜相称侯,而且他的四个弟弟都受到朝廷封的大官,所以整个家族可以说是荣华富贵到极处,可是曾国藩却处处守着谦虚谨慎。他再三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必须是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古人讲的「耕读传家」,读书是明理,耕田耕作是教我们去实践、去力行,讲究的是知行合一。所以曾国藩要求他的子孙们、子弟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拾粪、插禾、锄地、收割等等农事劳动,不许他们仗势欺人,不许他们差使这些奴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家里有奴婢,子弟们也不能够随便差使。

他的住宅,这个家宅取名叫「八本堂」,本是根本。哪八本?第一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训诂是解释字句、明了字句的意思,读书以训诂为本。第二「诗文以声调为本」。第三「事亲以得欢心为本」,这是孝养父母之心,让父母生欢喜。第四「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修养自己性情。第五「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做人真诚、守信。第六「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不晏起是早起,不能晚起,这是勤俭持家。第七「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这是居官要清廉,不能够贪污受贿。第八「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曾国藩也是出将入相,战功显赫。他用这种家风家道来修持自己,整饬家庭,所以这八本成为曾氏书香门第的教育精髓。他又说居家有四败,败家这四个方面:第一「妇女奢淫者败」;第二「子弟骄怠者败」,骄是骄慢,怠是懈怠、懒散;「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侮是欺侮,对老师不恭敬,或者是阳奉阴违,这是侮师,慢客是对客人怠慢无礼,傲慢,骄则败。所以居家这四种败相。他说「一家能勤能敬(能够勤奋、能够有恭敬心),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这讲得好。所以家风建设,我们看曾国藩这一家确实是我们的好榜样。古人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够把身修好了,带起一家,这家风就带好了,这家风带好了,他就能治国,就能平天下。

曾国藩对自己的四个弟弟也是这样叮嘱,他说从古到今,官宦人家大多只有一、二代,就享尽了荣华,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子孙后代开始骄横跋扈,紧接着就是荒淫放荡,最后就落得个抛尸荒野的下场。而那些做生意买卖的富家子弟,我们能看到,能勤俭持家的,可以延续三、四代;耕读传家的,能够谨慎质朴,这个能延五、六代;孝友传家的,孝友就是孝悌,孝悌传家,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所以真正是《了凡四训》中所说的,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孙保之;如果是斩焉无后者,那德至薄也。薄德之家,他就没有子孙来保守他的家业。什么是薄德之家?刻薄成家,骄奢淫逸,就是败家相。曾文正公曾国藩,虽然自己位高权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留给子孙、家族里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了乡间一个老屋之外,没有建造别的房子,也不曾买过一亩田地去留给子孙。他在领兵打仗的时候,对他自己的僚属(自己的下属)宣誓说,绝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里,他是数十年如一日。这种风格跟三国时代诸葛亮相同,所以子孙依然是贵盛。家庭教育确实是根本,现在社会出现种种的乱象,其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缺乏。家里面没有优良的家风,父母、长辈没有带一个好头,做好榜样,儿女也就受这个社会之污染随波逐流。富家的人养成骄奢淫逸这种习气,贫家的人就羡慕荣华,重利轻义,这个问题就导致了这社会种种乱象。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必须从家庭做起,一个家庭有它的家风、家规、家学、家业。要重新提倡中华老祖宗这种道统,才能恢复优秀的家教,这样的家庭培养的儿女才是优秀的。社会的细胞是在家庭,家庭要是乱了,社会就乱了。

『长幼内外』要『辞严法肃』,这里讲究的家规、家风,是培养孩子的那种恭敬心、严谨的心,从心地上防止骄慢。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要知道,一切福德都从恭敬心中得来。如果儿女没有了恭敬心,自私自利,任意妄为,妄自尊大,他的福就很快丧尽,家也就很快会败。所以儒家《礼记》里面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就说「毋不敬」,没有不恭敬的,就是谁都要恭敬,恭敬一切人,恭敬一切事,恭敬一切物,敬人、敬事、敬业、敬天、敬地、敬物,毋不敬。我们胡主席在社会主义荣辱观里面也特别提出,「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里面,这其中一条。骄奢淫逸,败家也会败国。要提倡艰苦奋斗,恭敬存心,勤俭持身。我们再看下面第二十四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这是讲到如果一个男人听信妇人挑拨,伤了骨肉之情,这哪里配做一个大丈夫?从事上来讲,父母骨肉跟妻妾比起来,当然是父母骨肉为重,妻妾为轻。夫妻之间能够和好,这固然是一家之乐事,但是如果只为了夫妻之间的感情而伤害了父母骨肉之间的感情,这就违背了天理。要知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嗷嗷待哺的时候,便尿不分的时候,我们的妻子在哪里?当时能够养育我们、抚养我们的只有父母。所以相比起来,父母之恩德远超过妻子。当然,对男人而言我们说妻子,对女人而言我们说丈夫。所以轻重我们要识别,怎么能够有了妻子,反而却虐待、薄待自己父母骨肉?这哪里能够叫做人子,这哪里是真正的大丈夫!妻子的话语当然听起来很甜美,甜言蜜语,很容易听入耳,父母的教训往往会直截,忠言逆耳,听起来不太容易入耳。但是真正有理智的人要识别,父母对儿女那是真心,因为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是无条件的,这种真慈真爱超过了配偶的那种爱心。所以为了妻子而薄待父母的,这个罪业就重了。世间人如果对父母不能够尽心竭力奉养,只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恭敬心,表面上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可是阳奉阴违,内心里没有真正孝敬,这已经是罪不可赦,更何况是因为宠爱妻妾而悖逆父母,那是罪加一等。

我们在《感应篇汇编》里面看到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刘建德这个人,他的妻子很凶悍,刘建德也没有办法,对他妻子是无可奈何,怕老婆,处处都随顺。有一天他母亲病了,结果他妻子竟然把他母亲送到尼姑庵里面。他母亲不愿意去,刘建德也无可奈何,听他的妻子的话,只好答应了,把他母亲送到尼姑庵里,派了一个婢女去服侍他母亲。他母亲是悲愤而死,临死前大骂,说我死了之后一定向阎王老爷诉讼,要治你的罪!结果死了之后没几天,这个刘建德的妻子突然发病,疯狂,大叫着说,我不应该把婆婆赶到尼寺里去。后来又过了两天这个妻子就死了,死的时候是遍体青紫而死。又过了两天,这个刘建德又发狂,说我刘建德听了妻子的话,悖逆母亲,现在也遭报应了,结果又暴死了。两个人入殓之后,有一天突然天雷巨响,两个棺木都裂开,这尸体在里头发臭,那个臭味数里之外都能闻到。所以《孝经》上讲,「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这是讲到世间王法,对于不孝的罪惩治是最严的,古时候都是这样,这是讲阳间的律法。天上的律法更是这样,那种逆子逆妇,你看获得暴死、雷击的报应。所以看到这些报应的事例,我们怎能不警醒回头!

从心上讲,这个『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是要我们「存天理,灭人欲」,这才是真正丈夫。听妇言、乖骨肉,都是理不胜欲,天理战胜不了人欲,才会出现这种行为。《感应篇汇编》里面也讲了一个故事,说古时候文安县这个地方有个居民娶了个妻子,这个妻子长得很美,但是很凶悍,对她的婆婆非常的厌恶。每次丈夫回来,妻子都向她丈夫哭诉她婆婆怎么样虐待她,其实都是背后讲她婆婆的坏话。这个丈夫听了之后也没搭话,有一天就拿出一把利刀,对他妻子说,这样吧,妳老是说我们母亲虐待妳,那这样吧,我把这个利刀拿去把我妈妈捅死,妳说好不好?这太太就说好!她先生又说,这样吧,妳先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咱们的母亲去尽孝,让四边周围的邻居都知道妳对婆婆很孝顺,但是婆婆是很虐待妳,然后我们再把她干掉,这大家也都没话好说了。这个妻子听了之后就满口答应,于是对她的婆婆就尽孝了,这一个月来真的是晨昏定省,侍奉床前尽孝。

结果过了一个月,他先生又拿刀出来,跟他妻子说,咱母亲待妳怎么样?他太太说,其实母亲对我们挺好的。然后又过了一个月,这个先生又问他太太,太太就说,现在今非昔比了,婆婆跟我相处得很好,咱们也不要想要杀害她的事情了。这个时候他先生把脸一沉,拿着刀指着她说,说妳有没有见过世间人丈夫杀太太、杀妻子的,有没有?他太太面如土色,说有。他说妳有没有看过儿子杀父母的?那是古代,她说闻所未闻。然后这丈夫说,人生以孝养为大,父母之恩杀身都难报,娶的太太就是为了帮助孝养父母。妳不单只不能够孝养我们母亲,还反而要让我去做那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我这把刀实际上讲是准备要砍妳的头的,可是先给妳两个月,试探一下妳,看妳能不能改过。现在妳能够改过,我才饶妳,否则我就手起刀落,让妳人头落地!这太太听了之后马上拜倒在地,哭诉着说千万要饶恕我,以后我再也不敢怠慢婆婆了。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文安县的一个居民,这一介凡夫,都能够用这种方便教化来转化他的妻子转恶为善。所以做君子必定是要从自己孝养父母做起,把持天理公道,转化家庭,转化小区,转化社会。这是我们讲到这句是「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