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观心
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讲出来的都不是禅。禅是靠每个人自己去修行,去体验的。每个人反观自心就会知道,说出来的都不是禅;自己哪怕有那么一点点体会、受用,那一点点受用就是禅。从古到今,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不以语言文字取胜,但是从来没有完全摒弃语言文字。所以,以语言文字作为入道的方便,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使用。今天,我们更不能不借助于这种方便来共同地学习、体会、修行。
观心二字,可以概括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因此,这可以说是个大总持,是一个总的法门。
佛教里面,不仅是佛教,世法也是如此,讲来讲去,讲的便是我们这颗心。世法里讲,做事要凭良心,这个人心好,这个人心不好,这是个有心人,一天到晚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颗心。佛法里更是如此。
佛经,正式翻译过来的七、八千卷,加上历代祖师的著作,一共是两万多卷,打开这些经卷,可以发现使用得最多的便是心字,描绘得最多的是我们心的状态。禅宗,叫做心宗,禅宗法门是心地法门。所以,今天讲一讲要怎样来观察我们这颗心。
实际上,修一切的法门都是在观心,都离不开观心,只不过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观心二字,可以概括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因此,这可以说是个大总持,是一个总的法门。
观心--以念心所来观察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妄心,从而最终去亡显真。
讲到心,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心的状态也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大体上来讲,心可以分为
真心与妄心。我们观心就是把自己当下的这一念心对象化、客体化,这是个念心所。心有各种活动,这种现象在佛教中称为心所,即心所发挥作用的那种状态。那么,我们平常作用最多的,是念心所--十个善心所里最为主要的一个。以念心所来观察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妄心。
观心,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去妄显真。无始以来,我们轮回六道不得解脱,便是缘于这一念妄心的主宰。观察这一念妄心有种种方便。上根利智的人可以直接以念心所看破当下一念,让它不思前不想后,不思善不思恶,让这一念心孤立起来。这一念心孤立起来了,就逐渐产生定力,能够不被烦恼、无明、妄想所缠绕。
我们难就难在这一念心孤立不起来,总是和各种各样的杂念妄想联系在一起。《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用这种方法来观心,则非有大智慧、大善根、大毅力之人才能做得到。
参禅这一法,就是上根利智的人所修的法门。它叫做单刀直入,或者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最直截了当的法门。
一心不乱--让当下一念心和色声香味触法脱离关系,使心恢复到它的原态。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与这种比较难的法门 相应,因此,也可以借助其他的方法来达到观心的目的,达到集中意念,孤立这一念心的目的。
为什么说念佛不可以有杂念?一有杂念,其心则难以孤立。所谓杂念,就是和色声香味
触法发生了染着,一经染着要使我们很快地去妄显真是不可能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染污我们一念心的染法而不是净法,心里能够恢复到它的原态,则必须从六尘中完全脱离出来。那么是否说,我们这念心,就完完全全地和六尘根本不发生关系昵?大家可想而知,只要有 生活,不和六尘发生关系,那也是不可能的。又要和六尘发生关系,又要使你这一念心孤立起来不受染着,这就相当相当地困难,但是,又必须如此,否则,要获得禅定、智慧、解脱,是不可能的。
在座的很多人是经常诵《金刚经》的。《金刚经》告诉我们用功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可以注意到,不是不起心,不是不生心,而是要起那个无住的心,要生起那个不被染着的心。这就是禅宗里所讲的初步功夫,对境不起心。对客观六尘,不起心,不动念,使当下这一念心孤明历历。孤明历历,就是不和过去心、末来心发生联系,就是当下一念能时时把着,念念提斯,日久天长自自然然地达到去妄显真的目的,所以说,修行观心是个根本的法门。观心的诀窍,就是让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孤立起来。
希望各位在修行时,在打坐时能够善用其心,不要辜负光阴。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