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四集)

2024-10-03 08:31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刚刚讲到我们对学生的付出、关爱,他不见得有立即立竿见影的效果出来,但我们还是这颗爱心有增而无减。因为当我们看到孩子,我们对他好,但他还是很冷漠的时候,我们更明白他的人生一定是遭遇了非常多的痛苦、灾难,他才会这么冷漠。所以事物我们是要从根源、原因去看,我们就不会有很多的对立、冲突存在。我这个姊姊她在学校教书就看到这个女孩这样,她还是不减对她的关心,连她离开学校了,她还是去关心她。

后来经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她这个学生已经在工作了,刚好遇到老师学校的学生,这个学生就很激动的问他,你们认不认识某某老师。这两个孩子说,她就是我的班导师。所以这个学生都已经离开她两、三年,都没有联系了,但是因为那个时候曾经到她们家再去开导她,又自己亲自写了一封信送给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知道老师还在学校,又知道是哪一个班级,她就赶快去找老师。不只自己去,还把先生带去,还把孩子一起带去,结果这个孩子跟老师就特别亲。为什么?因为老师告诉她,以后怀孕了要念《普门品》,所以这个孩子跟这个老师也很有善缘,生出来也很好。去了以后老师就讲,你之前国中老师、高中老师都在学校,妳应该也去跟他们问侯一下。这个学生摇摇头说我不想去。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只跟成绩好的学生讲话。

当我们跟成绩好的孩子讲话,忽略了成绩不好的孩子,这对他们的人格有没有影响?有。当一个人谄富、骄贫,《弟子规》这句话就很有人生的启发。当一个人谄媚有钱人,只跟有钱人好,对没有钱的人瞧不起,或者是只对成绩好的同学跟他交往,成绩不好的就不理他,这样的人不管他是在班级当中,还是在团体里面,事实上都是破坏人和很严重的一个因子。这样的孩子纵使很有才华跟学历,他终究无法利益于人群,这是我们值得去体会深思的地方;真正能利益人,绝对是他处世的态度。但孩子的这个态度,很可能受父母、受老师的影响。

所以我们看《弟子规》,不只是看到《弟子规》所讲的这个行为,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个行为的背后应该具备什么正确的心态。诸位老师们,「勿谄富」,我们应该有什么对人的心态?不谄媚、不骄傲,「勿骄贫」。人有可能在什么情况之下会骄傲?不只是有钱的时候会骄傲,长得身高比较高,会不会骄傲?头发比较黑也会骄傲,眼睛是双眼皮也会骄傲,是不是?我们这些心态可能每天都在增长,我们的心性都在堕落,可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为人父母者、我们为人老师者,有没有在提醒、有没有在引导?夫子告诉我们,「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所以学问的大根大本就在心地,福田也离不开心地。那我们的孩子他的心性是愈来愈谦卑,还是愈来愈傲慢、嫉妒?这才是我们给予孩子最受用的东西,是一生受用的态度。

假如这个学生回想到,都是看到老师在照顾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这个时候成绩好的孩子,自自然然会加入老师的行列,去辅导成绩不好的同学,那种孝悌的氛围自然在班级里面就传递开来。杨老师在庐江曾经教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初一的时候考试总分考十七分,很厉害吧!我们都考不出这种成绩来。后来了解到,这个孩子读五年级的时候,他们老师的态度是前二十名才照顾,二十名以后不管他。我们来体会一下,这样教导学生,请问谁得利益?所以,当我们没有真智慧、当我们没有真爱心,而是用好恶去对待学生,任何学生都得不到好处。

只有我们觉悟、只有我们有智慧才能真正利益别人,不然看起来我们好像施了很多力气。我曾经在整个初中、高中的过程当中,我都在反思,我是比较多愁善感的人,大家都看得出来。我说奇怪,那时候在念国中的时候,老师打得那么凶,老师好过吗?老师陪我们在题海当中,题海大家听懂没有?题目每天考个五、六科,就像大海一样,我们就沉沦在里面。甚至连在睡梦当中都还在做数学,真的,我有时候作梦梦到还在考试,很紧张,醒过来,原来在睡觉。这个不只是读书时候会这样,连毕业以后都还会这样。像我母亲她们那时候念书不容易,都要赶火车,有时候没赶上就很麻烦。所以到了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作梦都还会梦到赶火车,你看那个对心灵的压力是很深的。老师也不快乐,然后他的家庭也顾不到,陪学生一直在那里考试、作题,他们也很难受,他们也很辛苦,结果学生被打到怨恨老师。

怨恨老师不是小事,在心境上对老师无法产生恭敬的时候,这个孩子这一生可能跟道德学问都要绝缘了。他一想到要学习,打开课本,想到老师,他就读不下去。我们很多的同学智商都在一百五十几,还有到一百六的,高不高?高。诸位老师,我的智商才一百一十八,他们都比我高很多,都非常聪明。但是因为老师用打的,要打出成绩来,他们产生逆反、叛逆的心。不能操之过急,教育当中,耐性太重要了。我这些同学智商这么高,结果后来很多读得一蹋胡涂,因为他们已经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当老师只照顾前面二十名的同学,这些同学会骄傲。你们成绩不好,扫地都交给你们,你们不用扫。这些成绩好的同学会骄傲、自傲,觉得自己不简单,成绩都比他们好,比较了不起。

所以,我们照顾的孩子,他的人格出现状况,傲慢;我们忽略的孩子,他的人格也出现状况。好一点的比较自卑,个性比较强一点,遇到这样的老师,他以后对老师有这种敌意,甚至于是对社会都有这种反社会情绪会产生。当我们看到年轻人无故的把一排机车都给烧掉的时候,请问他那个忿怒的来源在哪里?那个是结果,因在哪?因可能在家庭,因可能在学校,因可能在他成长过程当中他太缺乏爱,而产生偏颇的人格。我们愈深入教育,愈体会到社会所有的问题真的都是教育问题。我们留在孩子心目当中的是什么样的处世态度?

有一位老师他就回想到,他一到四年级成绩都不算是很理想。后来在他高年级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师,是位男老师。这位老师,因为他比较胆小,以前成绩又不好,当老师问到他问题,他站起来很紧张,结果回答完之后,他回答错了,他更紧张。当下这老师就说:某某同学,你敢站起来回答就已经很好了,虽然你没有讲对,但是只要再好好努力,老师相信你下一次回答一定会回答对。你看,没有责备他,反而是肯定他的精神、勇气,所以这孩子跟老师之间那个感觉、互动就愈来愈好。

后来这个老师还带他们,放假的时候去一些孤寡老人的家里,帮这些孤寡老人打扫房间,因为他们比较没有能力整理这些家务。帮他们扫好了,然后带一些好吃的送给老人。这个老师并没有告诉孩子,你们要有爱心,你们要多关怀老人。虽然没有这样的言语,但是老师带领他们去这些老人家里做的付出,都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这样的老师带出来的班级,少说也会有五、六个孩子都做老师。往往很多走上教育道路的同仁们,都曾经遇过好的老师,以老师为榜样。这个叫「善歌者,使人继其声」,一个人唱歌很好听,唱两句之后,人家就情不自禁就跟着他唱起来了;「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真正用爱心教导学生的老师,一定会有很多的学生受感动,而也愿意来做这分教书育人的工作。

这个孩子十七分,后来老师教他们德行、教他们《弟子规》,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这个孩子已经初二了,他考试的成绩是五百八十六分。他的妈妈欣喜若狂,跑到我们中心来说,我要来做义工,我不要薪水,你们就让我一起来做这个事情,帮我捡回来一个孩子。她为什么这么愿意来做我们的义工,她从一个万分焦急的母亲,因为孩子的孝心起来、德行起来,这个孩子转变了。她能体会到当孩子不懂事的时候,父母是多么的痛苦,所以她希望这样的道德学问、这样的课程,能够让普天下更多的孩子能学得到,这个都是将心比心的心态。

这些孩子他们在乡下都挺淳朴的,所以对老师特别恭敬。因为杨老师常常到大江南北去处理事情,不常回来,前一、两个月很用心教,后来因缘变化。但是只要回来,都会抽空教这些孩子。有一次是真的只回来两天,行程排得很满,基本上是不可能有时间教孩子。刚好晚上要去参加一个晚会,我们那个晚会是敬老晚会,九九重阳节办的,多少人参加?三千人。整个镇中心的那一条最大的马路人山人海,一起来参加,是汤池镇最盛大的一次晚会。前面一区全部给老人坐,桌上摆着水果、瓜子,都有我们的老师迎着老人家到贵宾席就座,所以老人感觉很受尊重、很幸福。

老人家他们特别可爱,你对他一分好,他马上就还你三、四分。我记得那一次敬老晚会我有上台跟他们交流,结果隔天就有老人家送了一大箩的鸡蛋,而且都是自己家里养的土鸡蛋。真的当鸡福报都不一样,我看汤池镇的鸡悠悠哉哉,腿都很强壮、鸡冠都很高。送了一大箩的鸡蛋来,因为他们看我上台太瘦了。老人家就说:你看蔡老师来了我们汤池变那么瘦,我们实在是太亏待他了。实在非常淳朴。会议当中老人家就觉得备受尊重,其实敬老、尊老、爱老是我们民族的美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整个社会有现在的成果,都是上一代人的付出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要饮水思源回报老人。我们自己冷静来想想,当一个老人他一生数十年的光阴奉献给家庭、奉献给社会,假如到了老年没有人照顾,那老人家的内心是多么的失望、难受。我们绝不愿意做这样的晚辈,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晚年是这样的结果。所以,教导敬老、教导知恩报恩,对我们整个学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那一场晚会老师要去参加以前,就看到学生排两排,站在门口等。因为他们只听说杨老师会去参加晚会,所以他们就站在门口等,我们一打开门就看到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等多久。在那里等那么久为了什么?就为了给杨老师鞠一个躬:老师好。就送老师,老师就开车出去。老师在车上就很感动,就说帮我排一排,挤出一、二小时我再给他们教书法。所以,孩子有没有福分,最重要是他那一颗恭敬心。最后没办法,挤出那个时间就是孩子下课到七点半这个过程,就是五点多到七点多给他们教。因为晚上还得上课,老师还要上课,给员工上课。

挤出来之后,这些孩子一下课几十个人就到教室去,全部的人一齐啃馒头,在那里吃着咸菜、吃着很简单的菜。诸位老师,那一餐好不好吃?我相信那一餐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为了好学,吃着很简单的食物,听说还有学生吃七、八颗的馒头,人多就觉得东西好吃。我感觉他们这一段同学的情谊,都可以支持着他们以后在学问、在书法艺术当中会有很高的成就。所以杨老师都期许他们,再过十年你们可以一起开成果展,而且要定位把这个城镇变成为全世界书法之乡。一个人、一个因缘能不能有所成就,关键在立志,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诸位老师,你们立了什么样的志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的志向就好像树之有根,树之有根自然能够吸收水分、营养,成长茁壮。

刚刚提到这个学生,知道老师在某班当导师,回去找老师的时候,说到其它的老师她不愿意去跟他们打招呼。所以当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些曾经教过的孩子,当他们看到我们就赶快躲到其它的巷子里面去,这个时候我们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母亲也曾经跟我提过一个情况,这些情况对我往后从事教育影响都很大。我母亲提到,她说那个成绩第一名、第二名的学生很聪明,毕业以后在路上遇到她,有时候一看到她就躲起来、就跑了;反而是那个被她打得最惨的,犯错的时候她教训他的那个学生,远远十几公尺看到她就「老师好!」她就在那里很感慨,成绩很好的孩子看到老师都不打招呼,这样的孩子以后人生会有成就吗?所以,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这个值得我们深思。这些成绩不好的,你打他,但是你是为他好,他还感觉得到。

还有另外是我在师范院校南师那一年,我的导师尹老师就提到,他曾经有一天下雨走出校门,走了几步路,因为南师附小就在学校的旁边,连着学校。他正往那个方向走过去,看到一台豪华的轿车开过来,有个母亲很匆忙的打开车门,拿出雨伞,然后就赶快跑到校门口接她的女儿。结果她才刚走出车门,突然她的女儿说:妳白痴!现在才来。当场我的老师听到这段话愣住了,这怎么是一个小学生讲出来的话?结果母亲听到这句话之后回答: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诸位老师们,你看一个人为人父母要不要学?不学的话,真的不知道怎么做父母。不知道怎么做父母,最后,孝子孝子,都做成孝顺儿子,给儿子做牛马,他还真把你当牛马。现在有多少的家长在那里哀叹,我们竭尽全力的照顾他、养他、栽培他,怎么得到是这种结果?很感叹。人生不学不行,要扮演好每个角色要有真智慧,「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我们爱护生命中的家人、朋友,不用智慧、不用正道爱护他,反而是害了他。

所以,人生有一件事情排在第一位,要赶快开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好学来,要认真的学习。诸位老师们,当我们踏出大学校门之后,你每天固定两个小时以上学习的举手?假如我们每天都没有一、两个小时学习,请问当我们踏出校门以后到现在这一段岁月,我们是在进步还是退步?你们怎么这么老实?老实好。我们不是孩子生出来,我们就能当好父亲、当好母亲,我们也不是踏出师范院校的那个校门,我们就是会教学生。都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才能愈做愈圆满。

所以老师讲到这个情况,我们就感受到,品学兼优,品是摆在前面;德才兼备,德也是摆在前面。而当孩子无德而有才,这个对家庭跟社会是有威胁的。所谓「有德而有才,上品;无才而有德,是次品」。看大家的表情我应该写一下。有德有才,这个对社会贡献最大,上品;有德无才,次品,但是这个次品要提升到上品不难,因为他有德,他会好学、他会认真,纵使资质比较差一点,有恒为成功之本。我们在《中庸》里面有一段话非常激励我们,「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一次会的,没关系,我笨一点,我一百次我同样还是会。「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假如有这样的态度、心境,「虽愚必明」,纵使愚笨都能够变得有智慧,「虽柔必强」。这样的心态我们给学生扎根了没有,不要怕比人家差,我们要有奋发图强的精神。我们很冷静的来看,现在的孩子忍受挫折力快速下降,这都是攸关他生命成败的关键、心境、心态,这都是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我们看孩子要看他一生的格局,不能只看到他现在的分数而已。

有一个小偷,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走到一个大户人家的家里,几十个人都在屋里面。然后他大摇大摆的走到这户人家放金子的地方,就把他的金子拿起来要盗走了。走了没几步,马上就被当场擒获,抓到县太爷那里去。县太爷就很好奇,你这么做怎么可能可以偷得到金子?一定被人家抓到。难道在偷金子的时候你没有看到旁边有很多人吗?这个小偷就说:有吗?有吗?我只看到金子而已,哪有人!诸位老师们,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你看一个人在找对象的时候,假如他只是重视美貌,他就只看到那个美貌,其它这个女孩不孝顺父母、德行很差,他看不看得到?这个叫当局者迷。当我们有虚荣心在的时候,为人父母、老师能否看到孩子心灵的状态?父母爱面子的时候,只看到你赶快给我考好成绩,你给我参加比赛要得名。他并不清楚孩子现在的内心有没有患得患失,有没有已经对学习产生厌恶了,他看不到。

有个孩子参加钢琴比赛得到了冠军,算是比较大型的比赛,记者就冲上去访问他:你得这么大的奖,那你现在最希望做的是什么事情?这个孩子回答:我现在最希望做的事,就是把那台钢琴给砸了。假如一个孩子得了钢琴冠军,他的心里是痛恨钢琴,请问谁得利益?谁得利益?没有任何人得利益。而孩子读了个博士回来了,他的心灵、人格假如不健康,那个博士会造成他往后工作的障碍。甚至于当他以后工作障碍,跨不出去家里、家庭,窝在家里的时候,他会是整个家庭的障碍。他的父母本来是觉得很有面子,读到博士,当博士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他父母的面子又在那里难受了。所以真正重要的还是从孩子心地引导起。教育最重要的是「长善救失」,长他的善良的心,救他心性的偏颇处,把他的坏习惯改过来,这就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所以我们从事教育者,一定要时时看到孩子的心性。而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孩子的心性?任何一举手、一投足,都离不开心性。所以老师教学,绝对不是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叫教育,还有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好的机会教育点上,引导孩子提升他的德行。诸位老师们,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走路撞来撞去的,要不要引导?要。要引导他「宽转弯,勿触棱」。他在走路的时候为什么会撞东撞西的,代表他的心境出什么问题了?你看急不急躁?急躁的心境没有能够对治调伏的话,一辈子想帮人、想有贡献都难,因为急躁很容易坏事。他走路,闽南话说很无才,就是这样吊儿郎当的,要不要纠正?当他走路吊儿郎当的时候,请问他这一天的心性当中,有多长的时间处在轻浮的状况?难道他走路轻浮,然后坐下来就庄重、稳重吗?有没有可能?不可能。

现在因为重视孩子素质教育,还有些地区推展什么?推展静坐活动。老师们就说,这样能让学生静下来。然后就开始十分钟、十五分钟,拿着棍子,不能动,都坐好!好不容易撑过了十五分钟,然后说,好了,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不能达到效果?心定下来,不是在静坐的时候定下来,而是在一切言动都应该要稳重。我们现在光是在那里办一堆活动,到底这个活动的实质有没有抓到?很可能我们自己教师都很躁动,自己讲话就跟机关枪一样,然后叫孩子静坐,静下来。有可能吗?不太容易。

有句话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错九差,只为慌张」,这种稳定的心境对孩子一生也是关键、重要。所以,他应该是行住坐卧都很稳定,这样他的定力才能形成。行住坐卧跟讲话的稳定度,《弟子规》有没有教?有,全教了。「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你看讲话当中,「长无言,退恭立」,然后「问起对,视勿移」,现在孩子我们在跟他讲话,他能不能做到视勿移?他连听父母、长辈讲话都静不下心来:好了啦,老师,不要再说了,我知道了。他知道没有?然后「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然后「长呼人」,那都是讲话的态度。接电话怎么接,其它班的老师来找我们老师,我们怎么去传达。比方在前门口,老师刚好在后门,「你们老师在吗?」「老师,有人找你!」这个机会点出来了,我们有没有教?他的心性每天都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从这里体会到,老师觉悟了,老师有德行,处处都是机会教育点;老师没有这个警觉性,每天有无数个教育机会,都没有办法看得清楚。

刚刚跟大家讲走路还没讲完,我们刚刚讲的,走路,他有没有轻浮,还是稳重?他走路是很稳定还是急躁?《弟子规》当中走路的句子还有没有?「步从容」,还有没有?走路要「斗闹场,绝勿近」,不要东张西望,好管闲事,这个不行,还没定性。「宽转弯,勿触棱」。还有走路的时候也是在培养他恭敬谦卑的态度,哪一句?「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还有「行不中道」,跟长辈在一起,能不能大摇大摆站中间,甚至于走很大的门,都是从门的旁边走进去,不张狂。任何一个动作都在影响他的心性,所以叫心行一如。什么时候是教育?他一切行为都是教育点,心跟行为是一不是二,行为是心的反射,从每一个行为可以看出孩子他心偏颇在哪里。

所以教育有没有小事?没有小事,都是重要的事情。你看孩子扫地,「我才没有那个时间去管他,有扫没扫都好」,很可能孩子应付的态度、虚伪的态度,就从这个当下就形成了。所以当老师确实辛苦,但是辛苦有代价,我们踏实。就像老爷爷说的,日子虽然苦了点,但是心里踏实。不只我们踏实,我们这个榜样也会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后代觉得踏实。我们回想到,一个家族能绵延几千年不衰的,往往都是他的祖宗是教育家,对国家贡献很大。孔子的祖宗是契,契就是帮忙尧、舜教导人民伦常大道五教的读书人,你看他的后代很兴旺。

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家道不衰,甚至于他的后代都是接受国家俸禄的。有一次刚好这个俸禄要押到孔子家里面去,夫子早就已经去世,他传了好多代的后代。有一次俸禄要押到他们家,结果被盗贼给盗走、抢走了,回来也没有说很不高兴,也没有说很遗憾。等到隔天一开门,看到那些俸禄的东西原封不动放在他们家门口。因为这个盗贼了解到是孔夫子家的俸禄,圣人的东西不能拿,又把它送回去了。一个人的德行能庇荫到他的后代这么深远。诸位老师们,假如我们现在遇到你的同学说,我是孔子的后代、我是范仲淹的后代,我们都对他肃然起敬。我们愿不愿意说我是某某人的后代,人家马上去买鸡蛋,一、二、三,那这个就遗害子孙。

我们了解到教育没有大事小事的时候,我们教育的敏感度就会提起来。这个是次品。「无德无才叫废品」,诸位老师,我突然写到这一段,感觉到这句话要修正,这句话不对。他的德其实还是可以培养,但是可能不是这一辈子可以培养起来,不一定培养得起来。就是说当孩子现在是无德的时候,我们都要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有时候他会突然开窍,都很难说。刚刚讲到我姊姊教的那个孩子,你看她对老师都那么仇视,结果两、三年之后主动的来找老师,还拿了大包、小包,她家里经济情况都不是很好,来看望老师。她就跟老师讲,她说老师你写的那一封信,我每天都看。她虽然表面很冷漠,可是每看一遍她的冷漠就开始融解掉。当然那是很真诚写了那一篇文章。

后来这个学生就说,老师我可不可以跟妳去散散步。以前的记忆,好几年前,这个学生她要带她去沟通沟通都离很远,结果这个时候她走得很近,就对着老师说:老师,我可不可以牵着妳的手。当下老师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然后就这样牵着她散步。你看,人内心有一分爱的动力的时候,他的人生就会愈来愈上进;人之所以自暴自弃,是他的内心还没有那一股爱的向上力量。走了几圈以后,这个学生说:老师,我今天带了相机来,妳可不可以给我一张独照的照片。所以当老师也可以过过明星瘾,还要拍回去每天看。我们是深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所以没有废品,这句话改掉。教育是成就人,而不是淘汰人。我们为什么教出来的孩子,成绩不好的,自暴自弃多,甚至于对社会不满;成绩好的孩子傲慢,只有专业能力,很多做人做事的态度都没形成。这样的方向值得我们教育同仁冷静深思,我们到底走的方向对不对?

在西藏有一群藏羚羊,牠们分成两派,跟现在的民主政治有点像,分成两派。前面吃草,后面也跟着吃,当前面的那一群羊往前面移动的时候,后面这一群羊过来吃。发现前面的吃过了,牠们就不愿意吃牠们吃过的,又冲到前面去吃。本来在前面的现在变后面了,然后又发现这些草前面的吃过了,牠又赶到牠们前面。就这样在那里争呀争,就一定要争,好强。结果科学家发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争到最后,牠们已经忘了牠们的目的是要吃草,而不是在那里互相争夺。因为这样争到最后,忘记了前面是悬崖,很多羊就这样跌下去摔死了。教育要走的是真理的方向,而不是新的方向,你觉得教改了,新的就是好,这样的思惟有待商榷。我们在这短短几十年,吸收了多少新的思惟,但是我们的家庭社会变成什么样子了?真理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我们不能竞争到最后,已经忘了自己当初做人的目的,走上教育这一条路的目的。我们绝对不是在那里跟人家比分数、比高下而来的。

所以,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而有才,他德行还没建立起来,可是他很有才华,这个叫危险品,简称毒品。现在高科技犯罪很严重,你看所有这些名列在全世界五百强,轰然倒下的时候,谁造成的?都是那些知名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掌握权利之后弄权的结果、贪污的结果,垮下来了。我们有没有在生产毒品、危险品?所以知所先后,先后顺序倒了,那个结果会让我们担忧、害怕。好,这节课我们先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