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医药的丰富
◎ 华 展
在药物方面,佛经的认识和讲述十分丰富。后汉安世高的《佛说奈女耆婆经》言:天下所有,无非是药。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有天竺大医耆婆曰: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非药者,斯大医也。中医药学自唐以后,历代皆修《本草》, 而《本草》药味数量累增, 到了明代中药集大成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说:敝维敝盖,圣人不遗;木屑竹头,贤者注意,无弃物也。 这种万物皆药的思想与两汉时期佛经所论极其相似。
中医的按摩技术源远流长。但若溯源,也出佛经。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佛学《导引图》,是迄今最早的中医按摩(导引)文献。隋代《诸病源候论》曾引用了文献《养生方导引法》,中医史发展到明代及以后的数百年间,按摩术发展步伐才明显加快。如聂尚恒《导引法》、敬慎山房主人《导引图》以及《易筋经》《寿人经》《动功按摩要术》等,已是完整的治疗体系。《千金要方》记载有天竺国按摩十八势,并说明这是婆罗门法,是一套活动身体的自我按摩术,东汉的华佗也有五禽戏的传说,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和明朝高濂《遵生八笺》,都收载了此法,证实这一源于佛经的健身方法,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在医疗技艺方面,佛经中有关医疗方面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如《佛医经》《医喻经》《疗病痔经》《治禅病秘要经》《齿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咒时气病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等,都有谈及医药的问题。
《隋书》卷三十四记载,六朝时,由印度、西域传入中国的医药典籍就约有十二种:摩诃胡沙门撰《摩诃出胡国方》十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波罗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龙树菩萨要方》四卷,《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二卷,《干陀利治鬼方》十卷,《新录干陀利治鬼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
中国僧侣所撰述的医药典籍有:释道洪撰《寒食散对疗》一卷,释智斌的《解寒食散方》二卷,释慧义《寒食解杂论》七卷,释慧义《解散方》一卷,释僧深药方三十卷,《诸药异名》八卷(沙门行矩撰,本有十卷,今阙),释莫满的《单复要验方》二卷,《释道洪方》一卷,释昙鸾(坛栾)的《疗百病杂丸方》三卷,释昙鸾的《论气治疗方》一卷,于法开的《议论备豫方》一卷,释僧匡《针灸经》一卷。《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载有:僧行智的《诸药异名》十卷,僧僧深的《集方》三十卷,僧鸾的《调气方》一卷。
浩瀚的佛经与中医药如此密切相关,在数千年历史中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印证和说明了中国历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异质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流中,中国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迁。而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文明体系,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这就是中医与佛教互相影响和交融的道理所在。
摘自《中华医史杂志》
更新于: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