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安顿与归宿
◎ 弘 恩
有人问: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皆有死,不知佛法对生死、对生命最终的归宿有什么看法?
这的确是学佛的关键问题,此处正好可以说禅。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于拘尸那罗双树之间取于涅槃。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提前一月告知弟子欲取圆寂,弟子哭泣,大师劝谕开示曰: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必不预报于汝。
沩山灵祐禅师一日上堂说法:老僧百年后向山下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右胁书五字,曰沩山僧某甲。当时唤作沩山僧,却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却是沩山僧。毕竟唤作什么即得。
从以上列举的公案,且道:过去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圆寂后,毕竟向什么处去?若能道得过,即与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同参并肩,生死大事了毕,自然识得安身立命之处。若道不得,还得继续绕路说禅,从理路上体悟领会。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曾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佛的人如果不认识本心,即不能明白生命之根本,纵然广修六度万行,也总被妄想所迷,随业流转,轮回六道,不得自在。
唐朝华严宗的祖师圭峰宗密禅师开示过于生死之际,人生有三种自在可以安顿生命:
第一,妄念若起,都不相随,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中阴身),所向自由,天上人间,任意寄托,此为受生自在。
释意:如果能够不随自己的妄想流转,就不会被业力所牵,死亡之后,在中阴境界(从死亡到投生之间)就能够自由选择天上或人间受生,如此往来七次,就能成道。这叫受生自在。
第二,若爱恶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细,此为变易自在。
释意:受生自在的境界是能察觉妄念而不随之流转,此处连爱恶之念都不起,修行到此,就可以用不入轮回,受一段段的生老病死之苦,而是能于一身随缘变化长短粗细,所以叫做变易自在。
第三,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化千百亿化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此为究竟自在。
释意:如果能究竟断除微细的尘沙惑、无明惑,即能究竟成佛,是名究竟自在。
由上宗密禅师的开示,我们明白,欲得大自在,唯在制心一事。
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即此意也。因此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的佛法,归结起来,都是教化众生如何调伏自心,如何善用其心的方法,而用心、调心之根本,即在明心见性!若不明心,即不知心的起处与落处,就会被妄想所转,这也正是五祖弘忍大师所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之苦心所在。
因此,欲识生命之归宿,首先要识心达本,明悟心性。
若有人听到此处,可能会心生怖畏恐惧,不知今生修行之归宿何在。其实也不须担忧。因为佛法慈悲圆融,用以度脱救拔一切有缘众生的苦厄。
佛陀在《妙法莲花经药草喻品第五》中说: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涅槃经.如来性品》说:又解脱者,名为一味。佛陀随宜宣说三乘十二分教无量妙法,皆随顺众生的根性欲乐,让众生得到随分随力之解脱,以安顿生命,长养善根,最终趋入究竟成佛之道。
略说佛法对生命的安顿,依众生的根性欲乐,可以概括为三乘佛法。三乘是指人天乘、小乘(罗汉乘、辟支佛乘)、大乘(菩萨乘)。
一、人天乘。这类众生不欣乐解脱圣道,犹自喜欢人天的五欲快乐。人天乘属于世间的善法,可以解脱世俗的恶业产生的苦恼伤害。五戒十善是人天乘的基础。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诳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二、小乘(罗汉、辟支佛乘)。这一类众生厌患三界烦恼,偏于自度,不欣乐度化众生。罗汉乘称为声闻乘,因闻佛之声教,明了苦空无常的道理,修四谛法,可以解脱三界之见思惑,而证阿罗汉果,故曰声闻乘。辟支佛乘又称缘觉乘,根性稍利,依十二因缘教法,修道觉悟,断见思惑,而证辟支佛果,故曰缘觉乘。
三、大乘(菩萨乘)。此乘根性大利,从初发心,即具广大誓愿,发菩提心,修行六度万行,普度众生,经三大阿僧祇劫,证成佛果,故为大乘。菩萨者,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译名觉有情,以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之意。在大乘佛法中,佛陀并为志意劣小的菩萨开示了净土法门,如果担心将来会退堕,可以发愿往生诸佛净土,修行至不退转再入世间度化众生。
以上三乘,皆是佛陀开示的生命安乐之道,亦皆是谛实可证之道,世间除此之外,鲜有安乐可寻。但三乘皆是心外建立,所成就的是权乘位的果位,亦非生命究竟之归宿。
所谓究竟者,即是众生本具的灵觉之心。此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量等虚空,含摄法界;万法只是此心,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但皆因众生妄想执着而不能识得、不能证得。众生在无量劫轮回中,攀缘外境,妄立能所情见,迷失本心,为妄想所转,故舍家逃逝,流浪三界。今生有幸,得遇佛法,应当皈信三宝,发无上心,以期打破无明惑业,顿证本具之自心,如十字街头遇见阿爹相似,有多少庆快!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若能如是,始得不疑佛,不疑法,不疑僧,始能显发生命本具之功德,至此时,方可谓归家矣。
摘自《佛教文化》
更新于:1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