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 多 识
心智学是从认识的主体--即心智的性质、种类、功能作用、所属对象等方面研究心智的一门与因明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内容而相对独立的学科。
法称《释量论》第一章主释自比量,第四章主释他比量,这二章属于因明学(论证学),第三章现量,主释心智,属于心智学,也称心明。
藏传佛教显学五论中的《量论》分为:摄类集辩、心明、因明三个学科。
因明是量学--即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因明和量学之间不能划等号,因为量学不都是因明,量学还包括现量和心智学的内容。
心智学在藏文中作 (wlorig),心、意、识、明是同一对象的不同名称。
心是能感能知的主体--精神意识,并不是指属于物质的心脏或大脑神经。心识、意识也称心灵、灵识、灵魂。在佛学中还称心续、光明、光明心。
心续的续是无始无终、连续不断的续流之意。光明和光明心的光明指心智明亮,具有如灯光、阳光,照亮万物、明察一切的功能。
如明知、明照、明了、明白、明察、明见都是心光照射之义。灯光、阳光是可见光,心光非可见光,但与物质光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称光。如《释量论》中说:心性本光明,污染非本有。
心识的功能是明了自己所对应之境物,如眼识所对应的境物是形色--即颜色和形状;耳识所对应的境物是声音;鼻识所对应的境物是香臭气味;舌识所对应的境物是酸甜苦辣等食味;身识所对应的境物是冷暖软硬等感触对象。以上五根识所对应的境物的共同特点是:
一、现在的、眼前的,而不是过去的、未来的和不在眼前的事物。其中眼识和耳识具有可见可闻的空间距离,鼻、舌、身识需要与各自的对应境物接触。
二、对应境物必须是实有之物、具体存在,而不是抽象观念,无形之物。
五根识属于无分别纯现识现量,因此,它们的对应境物也是现实之物。《释量论》认为,现识现量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门户,一切推理比量最终要回归到符合现量。故《宝藏论》说:唯一正量是现量。意思是唯一正确认识是直观现量。
心识所对应的境物有现实的也有非现实的,有具体的也有抽象虚构的,认识不受时空限制。
对境称法,即存在和非存在。唯识论将心意识,从功能上分而为三:
1.贮藏善恶种子,生化万物者为心,称阿赖耶识;
2.具我执,为污染载体者为意,称末那识;
3.识别境物者为识,称第六意识。
有的还主张增加无漏净识。有部、经部、顺理唯识、顺经自续中观、应成中观等各派主张六心说,不承认八心、九心说。
心识的定义是:照见所对应境物的非物质存在。照见所对应境物说的是心识的明照功能,即心识的感知、认识作用;非物质存在说的是心的性质。
这里的物质指的是四大物质微粒子形成的肉体筋骨脏器神经等色蕴人体,心是一种与物质截然不同的无形无色的精神性存在。精神是一种同质因果生灭相续、连续不断、无始无终的一种能量续流。
同质因果是说:精神是与精神同质的精神为因所产生的,并非大脑神经或者心脏的产物。初生婴儿的肉体是父精母血物质生成的,但婴儿的感知意识并非父母的遗传,而是生前意识的续流,最愚笨的父母生出超常聪明的孩子,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因果生灭相续是说:意识并非永恒不变的常有,而是前一刹那意识是后一刹那意识的等无间缘--即亲因缘,前一刹那意识即灭,后一刹那意识即生,因果相连,生灭相续,生生灭灭,无始无终。刹那之间前灭后生,因此是无常,生灭相续,因此不断。
意识是有为法,因此是无常法。无常是永恒不变、静止无为的反面,是始终处于流动变化、更新发展状态的意思。众生的意识正因为无常,正因为处于流动变化、更新发展状态之中,才有进化和去染还净的可能性。
意识若是其性永恒不变,那就是愚者常愚,恶者常恶,一切改愚为慧、改恶为善的教育事业就毫无意义了。但人类的实践证明,愚者变慧、恶者变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便反证了意识永恒不变的谬论。
有些人不懂意识是无常有为法的道理,瞎说意识是常法,孰不知已完全堕入主张常一自在我的外道邪见深渊了。
心智学对心意识作了如下的分类:
一、心王与心所生法;
二、分别心和无分别心;
三、七类心识;
四、正知与非正知;
五、证知与未证知;
六、错觉与无错意识。
摘自《藏传佛教认识论--开启量学因明宝库金钥匙》
更新于: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