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缘起
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实。虽然无上佛果可以在今生即可获证,轮回仍是构成佛教的中心主题。在此轮回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菩萨思想,以及有关自由获证无上圆满佛果的理论。..
-
如何获得庄严圆满的相貌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怀嫌恨;三者,诳惑于他;四者,恼乱众生;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八者,于佛..
-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
一滴大悲水 无数未来佛
《妙法莲华经》中,佛告舍利弗: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以至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童子戏画佛、散乱心念佛..
-
愚人食盐的启示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
-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
常说爱语庄严清净
◎ 林清玄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讲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什么是四摄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一切有情,令有情众生起亲爱之心,然后得闻正法的方法。四摄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布施、持..
-
不要轻慢愚人
倓虚大师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人都喊他的外号--晒蜡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常住照例要晒..
-
每天睡觉前应发此愿
◎ 善 导若入观及睡眠时。应发此愿。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声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清净大海众竟。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沦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
-
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
印光大师【原文】须知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彻..
-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戒..
-
止中带观观中有止
◎ 界 诠修止观,先修止。系缘守境止:系心鼻端脐间,我人心散乱,粗重的妄想纷飞,欲令心专注一境上,令心止息。或缘佛之像,或专念佛之名号,收心于一处。引心止:随心所起即便制之。随念头起处,抑制不令散乱。若..
-
本来一切诸法皆空,众生就是放不下
梦参老和尚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烦恼。我们好多道友给我写信说烦恼,我也不能跟他直接谈话--烦恼在哪呢,你拿出来给人看一看?你拿不出来,烦恼是无形无相的。烦,..
-
皈依后还能喝酒吃肉吗
开愿法师问:皈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皈依了以后,还能不能够喝酒、吃肉?因为这个原因,不敢皈依了。法师答:这也是初学者,或者是刚刚接触佛法,还没有想学的人的一个很大的顾虑。因为他不明了,尤其现在的知识分子..
-
-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
一切资具受用都是临时的,不是究竟皈依之处
仁清法师这个也是一个指导性的东西。比方说嫁女,不必要都去鼓捣被子,这被子够盖的就行了,太多了,放在那里让老鼠咬了。有很多孩子都娶媳妇了,他两口子那结婚的被子还没盖着呢。你说什么用呢?所以说,可以拿一部..
-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我..
-
只要你愿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报了
净界法师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来果老和尚参禅人,首知嗔怒,为伤身害命之渊府,并不费大事。见人与我不利,闻人与我有害,即恶言一句,眼珠一翻,大脸一红,始做嗔怒生活。有语言争吵者,有拳打脚踢者,有送官加刑者,有互相结恨者。这一趟生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