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二集)

2024-07-26 09:02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一定的标准,我们来看看《论语》当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标准,确实也有。

在《论语.尧曰第二十》最后一篇就有一段,「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这个「从政」也就是做公务员、做领导,从事政治。孔子所说的不仅对于政治领导、公务员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其实对任何类型的领导人都是很好的指导。也就是说你怎么做好一个团体的领导人,或者你怎么样为一个团体去服务。孔子在这里也劝善,他说了五美四恶,总共九个方面。「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孔子讲要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这样的人可以从政,你可以做很好的公务员,你也可以当好一个领导。你要为领导服务也一样。不管是君是臣都需要「尊五美,屏四恶」。

我们来看下面,「子张曰:何谓五美?」什么叫「五美」?孔子答复说,「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就是「五美」,非常简洁。你能做到这五桩事,你就是一个很好的领导人,你是一个很好的公务员,你是一个很好的文职人员。孔子说君子为政,第一「惠而不费」,「惠」是恩惠,给人民以恩惠而不耗费财力。如果说要耗费财力才能够给人恩惠的,那个不是有智慧的。第二个,劳民而不招民怨。你役使人,就是让人干活,他不会怨恨你。第三「欲而不贪」。你有欲望,但是这个欲望不是出自于自私之贪。换句话说,你是有你的所图,有你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是公而无私,私心就叫贪,为公的就是不贪,有欲而不贪。譬如说你想做一件事情,好事,为社会、为大众做一个好事情,这是欲,但是不是贪。「泰而不骄」,「泰」是心里面很安泰、平和而不骄傲。做领导最怕是骄傲,一骄傲他就不能够听人劝谏了。第五是「威而不猛」,「威」是威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举止言谈都合礼度,这是威,但是不凶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张代我们问了。这是孔子的弟子,子张是从政之人,他很想了解君子所谓的「五美」,第一个「惠而不费」是什么意思,底下是孔子给他逐条的说明。他只问第一个就行了,后面的二、三、四、五就接下来回答。「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什么叫「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人民百姓的利益我们要照顾到,「因」是顺着,顺着人民的「所利」我们「而利之」,给他们以利益。也就是要制定利民的政策,使人民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看人民有什么需要。譬如说现在如果经济很差,人民生活很困苦,那首先得要发展经济,让人民吃饱饭,穿上暖和的衣服。能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安定了,接下来干什么?就要给他教育,就要制定教育政策,从以经济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化为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你像***以后,三十年改革开放,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基本的一个立国点。经济发展到现在,大家都吃饱穿暖了,生活甚至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了,怎么办?要大力发展道德教育,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转为以道德教育为中心。这是孔子在卫国时候,他的学生冉有问他,这一个卫国国家这么多的人,要怎么对待这些老百姓。要「富之」,让他们富裕出来。然后呢?然后「教之」。教导他们,让他们懂得做人,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人生,使社会和谐,这要通过教育,这是利益人民。做领导的就是要制定这个政策,确定发展的方向。

第二个,孔子又说,「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什么叫「劳而不怨」?你选择天时,特别是古时候农业社会,农业生产要靠天时,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不能乱,所以要择天时以劳民。当老百姓在农忙的时候最好不要劳民,不要去在农忙时期去搞很多的所谓的公共设施建设,修桥补路、兴建宫殿楼阁,那些事情都要在农闲时期,这叫「择可劳而劳之」。这谁会怨?就不会有人怨。要保证人民百姓基本的生产。

做为一个团体的领导,也是要看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人,不可以让某些人承当很多很多的工作,累得气都喘不过来,另外一些人又很清闲,不可以这样,这也会遭怨,心里不平衡。所以对所有的员工下属都要有一张一弛,有松的时候也有紧的时候,不能总是在紧着,紧的就会断,该放松得放松一下。当然也不能老放松,老放松他就松懈下去了,再紧不起来了。这都是懂得用人。

第三个「欲而不贪」,是什么意思?孔子讲,「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有没有欲望?有。他有想法、有欲望、有目标、有理想,他的欲是「欲仁」。他要行仁,推行仁政,首先他自己内心要有仁,「欲仁而得仁」。「仁」就是爱人,心里常常想着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是仁。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你真想做一个仁者,你心中爱人,没有自私,那你就是仁者,所以何必要贪!「焉贪」就是何必要贪。为什么不要贪?贪不到。你要贪得到你可以贪,你贪不到,何必贪?

凡人不懂这个道理,他要用贪心去取得名利、富贵、财色,能不能得到?命里有才得的到,命里没有得不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儒释道圣人都是这样教我们,这是事实真相。如果靠贪心能够得到,那些圣贤都要贪,为什么不贪?靠贪也得不到。所以欲而不贪,我们只为大众做好事,不要想自己,这样你反而得到福报。你能利他才是自利,善有善报,愈布施自己得到的福报愈大。如果你要自利,自利反而是自害,害了自己。所以「焉贪」,这个话说得好,何必要贪!贪不到。贪利,你用贪,何利之有?得不到。

下面又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这是讲第四个美事,「泰而不骄」。君子待人接物虚心平等,对待人不管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众寡」是讲人数的多寡。「无小大」是讲人地位的高低,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都不敢怠慢,都平等对待,恭敬一切人,这就是「泰而不骄」。他的心是舒泰的,心平气和,但是他没有骄慢,一视同仁。

最后第五个方面,「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首先端正自己,从衣冠上开始端正自己的衣冠,穿着得体,这是自重自爱。如果穿着不得体,那是自己贬低自己。穿着不是一定要穿得华丽才高贵,《弟子规》上讲的「若衣服,若饮食,上循分,下称家」,得体就行,就是恰当,合乎自己的身分,合乎自己的家世。如果我是个穷人,我故意穿很华丽的衣服,这是不得体,反而显得这人爱慕虚荣,反而是自己贬低自己,所以衣冠端正整洁就行。「尊其瞻视」,瞻视仪容都要有一定的威仪,就是举止落落大方,心地无私无欲,大方得体,对一切人平等恭敬。

「俨然人望而畏之」,令人望到他的这种容貌,「俨然」,很有威仪的样子,使人生起敬畏心,这个「畏」不是害怕他,是尊敬他,而在他面前不敢造次,这就是「威而不猛」。他话是反过来问的,这不就是「威而不猛」?有威仪而不凶猛,人见到这样的君子又敬爱又敬畏。这是君子「五美」,孔子告诉我们做领导、做公务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你有这样的风度、品德,你才能够带得好这个团体,带得好这个班子,否则底下人不服。不服你,他就不肯给你卖力干活,那你的意图也就不能够得到落实,你的理想也没办法实现,所以还得要好好修自己。这是「善相劝」,孔子教我们这五个方面,其实对每个人都适用。

底下又补充了「何谓四恶」,子张又问什么叫四种恶事,这四种恶事要防止。这是「过不规,道两亏」。孔子规劝我们对这「四恶」,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是四恶,我们一条条的说明。

第一个,「不教而杀谓之虐」。这是为政者、当官的,如果不先教育人民,人民犯罪了就杀,这叫「虐」,暴虐,这个「杀」可以涵盖惩罚。你没有教导他,他就不会,不知道怎么做人,不知道怎么做事,做错了你就惩罚他,这也叫虐待。真正爱护他的先要教导他,所以《礼记.学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领导人到老百姓都要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是立国首要任务。譬如说,如果你没有好好的教他怎么做人,怎么孝敬父母,怎么忠于祖国,怎么廉洁奉公,他做了官贪污受贿,把他抓起来,然后严刑拷打,甚至判处他死刑,他心里也不服,他带着怨气走。应该怎么样?先教育,大力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从上至下统统得学,特别是因果教育,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讲清楚,他如果再犯,那时候再惩处,他心就服了,就是被杀头他也心服口服,他没有怨气。所以当官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教育百姓。同理,一个团体、一个企业他的领导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教导他的员工下属。一个领导有三重身分,作之亲、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是做他的父母,你要像父母关怀他一样,这是作之亲。作之君是领导他,把他引导到正道上来。作之师是教导他,让他懂得道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才是爱民,爱自己的下属。

第二个,「不戒视成谓之暴」。「戒」是告诫,「成」是成果。为政的人,当领导的,如果不是事先一再的告诫,立即就要看到成果,这就是「暴」,***。譬如说我要完成一件事情,事先得赶快通知做好准备,命令要早发布,而且要常常叮嘱下属,要防范哪些过错,一再的告诫,那他自然就会做得好。当领导的就像当老师、当父母一样,就是常常告诫孩子防范过失。很多事情不用领导亲力亲为,你只要做一个告诫他、提醒他的这个角色就行。如果不早提醒,不一再告诫,那他做不好,你还惩罚他,必须要求他达到你的这个完美的要求,那就是暴。

第三,「慢令致期谓之贼」。政令发布很慢,但是又限期完成,非常紧急刻不容缓,这等于贼害人民,贼害自己的下属,这对不起人。当然有迫不得已的时候,可能真的有时候很紧急,刻不容缓,但是不能老这样。老这样,第一次行,两次行,第三次恐怕就不灵了,大家就怠工了。这种是什么?实在没办法,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这是什么?尽到自己的职责,我能早发布政令就早发布,让大家提早做好准备。譬如说一件事情,你命令下去之后,你还要常常督促,让大家「宽为限,紧用功」。就怕什么?你不督促他,事情忙他忘了,然后临到限期到的时候才突然提起来,他也来不及。那你生气,做领导的生气也没用,谁叫你不事先早做提醒,所以做人君也不容易。

底下第四个,「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个「有司」就是酷吏这种官职,管事的,职位比较卑微的人,像出纳似的这种人,不是主要领导人。这个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与人」就是给人,「犹之与人」就是犹如给人财物,「出纳之吝」,这个「吝」是吝啬,出手很吝啬,就是小家子气,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小家子气「谓之有司」。这就是什么?这个人气量不大,眼光短浅,小家子气,这种人当不了好领导。大人有大量,量大才福大,处处都在小事小物上着眼,放不开,成就不了大事。这是孔子告诫子张,也是告诫所有从政者,做领导的要防止这「四恶」,要尊崇「五美」,可以做为我们「善相劝,德皆建」的一个补充。

下面《弟子规》又说到「过不规,道两亏」,「规」是规劝。见到朋友、见到周围的人有过错,理应规劝。什么时候规劝?要看他能接受的时候,这才是可以规劝的时候。他如果不能接受,那你规劝也没用,反而可能会造成隔阂,疏远了,无济于事。看到可以规劝,他可以接受你的劝谏,这时候要规劝,如果不规劝,「道两亏」。他失了道,我也失了道,两边都亏欠了道,就是两边都不妥了。他固然不能够改过,我也没有尽到规过劝善的义务。

在《论语》当中,「宪问第十四篇」,有一章经文说,「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是爱护,「之」这个字代表你所爱护的人,你爱护他,「能勿劳乎」,这个「劳」字,古注上做为劝勉来讲,就是要劝化他,你爱他要表现在劝勉他走正路,做一个正人君子,不能误入邪途。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要是走偏了,父母就要把他拉回来,要教诲他,这是真正爱他。不教育他就不是爱他,甚至是溺爱他,这是害他了。忠心于一个人,「忠焉,能勿诲乎」,对一个人忠诚,这个忠包括对所有的人,父母、师长、领导、兄弟、朋友、夫妇都含在内。你对他忠诚的话,能够不教诲他?看到他有错误的行为、不足的地方,要有义务去教导他。如果他是长辈,他是领导,那就要规劝他、劝谏他,劝谏当然要有好的艺术形式,「怡吾色,柔无声」,让他能接受,这是尽忠。如果是见到他有过错都不能够劝谏,不能够教诲,这是等于不忠,等于是忤逆。所以忠心这个心是正直的,没有私欲,完全是要尽到自己的道义。

过去魏征对唐太宗就是做到这一点,魏征是常常劝谏,甚至是冒死劝谏。唐太宗对魏征也非常尊重,把魏征做为自己的老师一样看待,接受魏征的教诲。有一天,长孙皇后听说有一个官员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里面绝无仅有,于是就请太宗下了诏,把她纳为嫔妃。太宗也就下诏,要娶这个女子入宫。魏征听到了,立刻就上书进谏,说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因为听说这家的女儿已经早已许配别人了,只是还没过门,陛下你还没有详细查问就把她纳入宫中,这如果传闻出去,那岂不就是虐待百姓?唐太宗听了确实一惊,赶紧要收回诏令。旁边的人还帮着说话,说其实她没有许配别人的。那魏征就说了,你要如果去调查,其实我都调查好了,如果你现再去调查再去问,她肯定不承认,因为你这皇帝要娶她,她哪敢说拒绝,这个道理不会难懂?唐太宗就恍然大悟,于是坚决收回他的诏令。这魏征就是劝谏,教诲他控制自己欲望,而能够循着道义而行,这就不失民心。

孔子对我们普通人有三个教诫,也是规劝我们,这是在《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讲的「人生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生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三个时期,主要戒的事情。少年的时候,「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个色就是男女之色,色欲。人都讲阴阳之气,血是属阴,气是属阳,阴阳要是调和,人身体健康,血气贯通。在少年的时候,身体的血气还没有充实,就还不稳定,要戒情欲、色欲,因为色欲是最损耗人的血气,男子阳刚之气,女子的血,如果是纵欲的话,这都是会亏损。如果严重的,可能身体会有非常严重的病症,甚至夭折,所以孔子劝我们要戒色。

而色欲是人之大欲,尤其是在现在社会,诱惑特别多,污染很严重,打开电视、打开网络很容易会接触到污染源,现在就更有提倡戒色的必要。怎么戒法?一个是讲伦理道德,以纵欲为耻,骄奢淫逸,这是很可耻的事情,学伦理道德就懂,生耻心。但是伦理道德有时候都不管用,人的欲望起来的时候什么都不顾,所以要加上因果教育。因果教育让人生敬畏心,这个比伦理道德教育更管用,他害怕受果报,所以不敢做恶事。这果报,淫欲果报最明显、最快速,所谓「淫为万恶之首」,所以恶报是最速,而且最惨。

一个是你身体方面,像彭鑫博士他曾经讲过这么个例子,他的一个病例,三十二岁的一个年轻企业家包养情人,纵欲过度,本来事业做得非常好,可是身体不行,严重的肾气亏损,他表现在有中风现象。一开始有征兆,双脚软绵绵的,好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脚的力不实在。另外夜尿频多,肾亏的表现。他去找彭博士,给他一号脉,跟他讲,你这个很危险,纵欲过度,只有一种办法,禁欲一年,你才能恢复身体。结果那个人不能听从彭博士的忠告,还是我行我素。彭博士告诫他说你要是再不能够断欲,可能将来的下场就是中风,要不然你不可能好。结果他还是以身试法,一年之后,真的嘴角歪斜,说话都说不成串,而且双脚无力,站不起来了。最后真的就是变成严重的中风患者,只能坐着轮椅,讲话也讲不出,天天都住在医院里面。当彭博士看他的时候,看到他的佣人拿着推车推着他出来晒太阳,很痛苦很无奈的表情。当然他的事业也就变得一塌糊涂,原来他包养的情人也个个都离开他,这就是邪淫下场。这是现报,来生的报应更可怕,地狱里面的铁床铜柱地狱就是给这些邪淫的人受报用的。

《朱子治家格言》里面也有告诫说,「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见到美色动了一念邪念,不仅自己会有报应,连自己家人都有报应。连动念都会有果报,更何况自己造作,更何况教人造作,那个果报就更重。所以恶报最重的是什么?写那些诲淫的书籍,现在讲出那些光盘,拍这些录像,把那些淫秽的相片挂在网上,让人生邪思邪念,这些果报都是最重的,这比杀人的果报还重。杀人只是断他的身命,让他起邪思邪念,他生生世世将要受报,你断人的慧命。所以要戒色,不仅要自己戒色,还要帮助别人戒色,要大力的提倡因果报应这些教育。印光大师当年非常提倡《安士全书》,这里面有一部「欲海回狂集」,就专门戒邪淫,还有《寿康宝鉴》、《不可不可录》这些都是好书。现在如果广泛再搜集这些邪淫和不淫的果报案例,大为宣传,让大家省悟,这都是救世。

孔子又说,「及其壮也」,到了壮年,一般说三十岁以后,「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到了壮年,一般就是有一种血气,很爱逞强,也很难忍耐人家对自己的无礼,很爱跟人争斗。争斗必然会惹祸,会有凶灾,所以要戒斗。心中跟任何人都没有斗争的念头,都没有敌对的念头,这也是养自己的血气,让血气不要耗损,耗损在无谓的争斗上,到头来是一场空。即使争得来,最后也要失去,到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何必要争?再者,争来的还是命中该有的,不用争也会有,何必要争!所以壮年时期最戒就是逞强、好斗。应该怎么样?谦让。绝不与人争,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种心态过日子你就自在。如果有好事别人做了,我们立刻让别人做,好事都不争,那坏事当然更不争,绝不争名争利。

到晚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晚年一般来说体力衰弱了,血气也衰弱了,最忌讳的是贪。「得」就是希望有所得,这是贪功、贪名、贪利、贪做,不管你贪什么,只要有贪,这就不好,所以要戒。人都有退休的年龄,退休是什么意思?把事情交给下一代人做,不要总占着这个位置上,好像说地球没了我就不转了,没有那个事,该下来的时候赶紧下来,不要有贪得的心。做为一个领导,即使是在高位上,最重要的培养接班人。在古时候,皇帝一登基,马上就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太子,立太子就是确立接班人,开始着手培养接班人,慢慢的就把工作交给他做,绝对没有想说我一直做下去,不下来,那就是贪。所以孔子讲的「君子三戒」,戒色、戒斗、戒得,即是养身,也是修德。

我们再看《弟子规》上讲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凡事取舍,给予人或者拿别人的东西都要很分明,该拿还是不该拿。关于利养的、物质利益的要多布施,多给予人,取要取少一些,千万不能够争利。

孔子说,「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个「放」当依字讲,就每事依利而行,计较自己的得失,计较利益,这么做的话是取怨之道。跟人结怨,往往就是在利益上起冲突,自己又不能够放下,要跟人争,就无形中结了很多怨。争得来的利,说老实话,都是命中本有的,不是靠争争来的,你不争它也会得到,那你何必要争?争的结果没有得到新的利益,反而跟人结了怨,这何苦来?这胡涂人才做的事情,聪明人绝不干这种傻事。所以有利益马上能够让就让,愈布施反而愈多。布施不仅不会失利,而且你真得到利益,后头来的那是加倍来的,而且不仅不会跟人结怨,而且跟人结了好缘分,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