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学佛人一见面就合掌称“阿弥陀佛”呢?

    佛答 2024-10-19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世人常念阿弥陀佛,有两层含意:一者,礼貌用语。既已学彿,就以佛教的称谓呼应,比方说:早上见到同参道友,就称一句:阿弥陀佛,表示某某..

  •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恭迎摩利支天菩萨圣诞!

    佛答 2024-10-11

    摩利支天 光明天尊隐身消灾护群生释结解冤尽阳焰威神 诸恶化为尘2024年10月11日,甲辰年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同时也是佛教中摩利支天菩萨圣诞。摩利支天为佛教护法菩萨,具有广大自在神通,念其名号能..

  • 五戒之“不妄言”的标准是什么?

    佛答 2024-10-10

    “不妄言”这条戒具有两面性。如果说,你是为了帮助别人,利益别人,而暂时说一点假话,也是可以的。就是看那个动机,是损人还是利人,是害人还是救人。根据性质和动机,来给你定性。在过去的印度,出家人是托钵吃饭..

  • “佛度有缘人”,什么才是有缘之人?

    佛答 2024-10-02

    俗话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缘?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内心。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

  • 为什么善良的人痛苦、磨难很多?

    佛答 2024-09-27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

  • “福德”和“福报” 说的是同一回事吗?

    佛答 2024-09-13

    文:本源法师福德与福报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福德是成佛的资粮,往生西方亦复如是,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佛陀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要注意,这里讲往生西方的资粮是福..

  • 佛教为何分宗派?

    佛答 2024-09-11

    佛教,整体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时代,并无所谓八宗十宗,甚至数宗数派,大圣佛陀观机逗教,什么根机说什么法,自在为众生广说诸法,佛陀住世八十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总共有八千四百十六卷之大藏经,..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

    佛答 2024-09-10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世界”一词,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佛教。而佛教经典中,又常提到一个词语——“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是什么?与“世界”概念相同吗?“大千世界”又有多大呢?想要弄..

  • 拒绝他人,就是不慈悲吗?

    佛答 2024-09-09

    佛弟子应该慈悲与智慧齐步走,以智慧引导慈悲,以慈悲摄持智慧,缺一不可。超出自己心境与能力的要求,可以拒绝。帮助别人,一方面要看自己的能力范畴,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对他人的长远影响,并非只看一时一事。把握好..

  • 老说吃亏是福,那学佛的人在生活中到底争不争?

    佛答 2024-08-30

    问: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是应该什么都不争不要,遇到别人争抢一味退让,视为吃亏是福吗?那这会不会助长他人的贪心呢?佛弟子到底应该怎么做?能忍法师答:争取,有时是为私利,有时当属精进。佛子心..

  • 佛弟子应如何孝养父母?

    佛答 2024-08-26

    佛教里的孝养孝养,是指竭尽孝忱奉养父母。孝养父母包括着三个层面:基本的行孝;精神层面的行孝;佛学的行孝。一、基本的行孝:细心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父母的衣食起居,一定要细心去照顾,要了解父母生活的习惯、爱..

  • “劫”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否躲得过

    佛答 2024-08-22

    翻开经书的第一页常常有一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成语里也有在劫难逃、万劫不复民间也会说“命里有一劫”玄幻电视剧里还有“度劫”那么佛教里的劫,到底指什么?劫,究竟能否躲得过?“劫”这个词..

  • 如何才能不后悔?

    佛答 2024-08-15

    文:静波法师有一个出家人呢,曾经问云居禅师:“弟子每做一件事,事后总是不胜懊悔,为什么有了那么多的懊悔呢?” 每个人不都一样吗?做了事以后,好事后悔,我傻子,我吃亏了;坏事呢,也后悔,心里良心有愧。还..

  • 善恶有报,究竟是怎么个报法?

    佛答 2024-08-11

    佛陀曾说:无论你死后去往哪里,你的亲人、眷属、财产等一切名闻利养,都会烟消云散,唯一跟随你而去的,是你的业。不论过多久、经历多少大劫,业都不会凭空消失。一旦因缘成熟,业就会非常明显地在我们身上出现。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佛答 2024-08-09

    佛教对生命的解释与看法生命从何而来,死后又归何处?这是人类永恒追寻的话题。佛教对生命的看法是“无始无终”,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轮回、五趣流转的枢纽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在..

  • 为什么《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答 2024-08-09

    问:《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么意思?成刚老和尚: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体性空寂,法法皆实相。如果是佛法,我们妄想执着它,那么举体都是妄想,就不是佛法,而是众生法了;众生法,我们不妄想执着它,心..

  • 出离心是逃避责任吗?事实正相反!

    佛答 2024-06-29

    大乘佛教劝导修学者,速发菩提心!有一种说法,发菩提心的第一步是生出离心。许多人对此不理解:“出离心是逃避责任吗?”大菩萨念念不舍众生,逃避责任又怎么会是出离心的内涵?出离心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厌离烦恼不是..

  • 你可有“认错”的勇气?

    佛答 2024-06-29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过失,如果能够忏悔、改正,那么过失就会减少甚至消失;但如果掩饰它,就会再增加一个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的人非圣非贤,怎么能没有过失呢?但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了..

  • 佛教中的“六和敬”是什么意思?

    佛答 2024-06-23

    如果说“三福”是个人修学的基础,那么“六和”则是处众的基本原则。佛陀住世时,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佛陀身旁的常随众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

  • 修行的九大难关,你过了几关?

    佛答 2024-06-07

    导读:对于当今的佛弟子,戒奶茶、戒熬夜都尚且艰难,面对花花世界的其他诱惑,又是否能坚守佛陀的言教,依教奉行呢?面对不会使用手机、虚拟支付的父母,面对“怎么教也教不会”的孩童,又是否能有佛菩萨那样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