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化上人:念《心经》可破除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
宣化上人:念《心经》可破除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做什么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三障是什么呢?第一就是报障,第二就是业障,第三就是烦恼障。一、报障。报障..
-
学道犹如守禁城
学道犹如守禁城◎ 虚云 我们用功的法子,就是单举一句话头,昼夜六时,如流水一般,不要令它间断,要灵明不昧,了了常知,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古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
-
星云大师的佛教观
星云大师的佛教观 有人问,既然人的穷通祸福都是自业自受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信不信佛,对前途会有什么影响吗? 过去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叶,他曾经自豪的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也能成为独觉的圣..
-
实用佛教十九:探病须知
实用佛教十九:探病须知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只园精舍看望一病比..
-
宣化上人:只准正法住世
宣化上人:只准正法住世居士单独供养一个出家人,以为有特别功德,没想到这是破坏和合僧。◎一九七九十一月开示什么是正法住世?你老老实实去修行,不好虚名假利,不贪供养,就是正法住世。如果每个出家人能持银钱戒..
-
宣化上人讲故事:跪念地藏经
宣化上人讲故事:跪念地藏经皈依上常下智老和尚后,上人即修禅习定,读诵佛经。上人十五岁第一次看见《地藏经》,从此天天跪念《地藏经》,膝盖跪破也不惜。上人对经典至诚恭敬的精神,实非常人可及!上人第一次念《..
-
宣化上人:人为什么会穷困?
宣化上人:人为什么会穷困?谚云:「有德真富贵,无道是清贫。」一般人以为金银珠宝才是财富,实则非也,这种外在财富,随时都会被人抢去。故古德曰:「富润屋,德润身。」人无道德,就是真正的贫穷。这个「贫」字,..
-
大悲咒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大悲咒是很多师兄都在修行的,大悲咒在公元730年就已经有很多人在修行,大悲咒也是经历了很多的版本,现在最为流行的就是伽梵达摩的84句大悲咒,在修行的时候,大家能够感受到大悲咒原文中,讲解的知识是非常多的,..
-
念地藏经怎样忏悔
很多人前世都做过许多的错事,从而导致现在的生活受到影响。为了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的顺畅,很多人都开始忏悔了。而在忏悔时,大家可以先把地藏经的全文念了以后,再去念忏悔文,这样你才能顺利的进行忏悔。或者是..
-
宣化上人:人家对我不好,这真正是我善知识
宣化上人:人家对我不好,这真正是我善知识我坏与他没有关系啊!他说我坏,是想我再往好的做节录自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为什么这么争呢?人就是把利欲看得太重,把钱、权力看得太重;把道义都忘了,把互相尊重..
-
宣化上人:像这样每一夜诵满五遍〈大悲咒〉,能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宣化上人:像这样每一夜诵满五遍〈大悲咒〉,能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若有比丘、比丘尼”:..
-
印光大师法语
印光大师法语◎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
修道不要争第一
修道不要争第一◎ 宣化 现在参禅的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就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
-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弘一 予来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夏时王梦惺居士来信,为言拟偕林子坚居士等将来普济寺,请予讲经。斯时予曾复一函,俟秋凉后即入城讲《金刚经》大意三日。及秋七月,予以掩关习禅,乃..
-
学生自己读心经还是普门品
心经和普门品都是非常著名的佛法经典,读其中的哪一部经都会使自己得到非常好的修行收获,所以我们不能选择哪一部经文,只要用心修学,都是可以让自己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升的。佛经是为了普度众生,开启众生智慧的,..
-
合掌
合掌◎杨呈祥佛门的一切造像,建筑、法器、礼仪等,都有表法的含义,都提示修行人如何庄严、清净自己的心地;若不懂得表法意义,而片面追求外在的形式,例如一味地追求佛寺佛堂的富丽堂皇和经忏佛事的打打唱唱,则得..
-
梵室偶谈
梵室偶谈(三则)◎ 蕅益一今之知识,每于利者令参禅,钝者令念佛; 是参禅惟被上机,念佛惟为中下也。夫禅不曲被中下,则谤禅; 念佛不被上机,则谤教。禅教俱谤,扇以成风,遂令禅作虚名,念无实行,可悲也! 讵知参..
-
觉悟佛法的途径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行入。..
-
楞严经的功德感应
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禅宗史上,《楞严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许多禅师接引后学的语录中,亦大量引用《楞严经》。因而,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大明高僧传》第..
-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济 群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