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慧学
佛教慧学◎ 衍 真 相比戒学而言,佛教的定、慧二学,具备更深奥更精准的专业性,需要在经验丰富的专业师长指导下进行长期深入的实践。显然,要在一堂讲座中对初学者讲授定、慧二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衍真法师运用..
-
以愿为最
以 愿 为 最◎ 彻悟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活八万大..
-
中道
中道◎ 济群佛教的正道是中道。中道不是一种折中,而是符合真理、符合实相、与解脱相应的方法,佛陀将其总结为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陀在鹿野苑转法轮的时候,提出了中道..
-
居士佛教的早期传播
居士佛教的早期传播◎ 洪修平 据现有的资料看,东汉时的佛事活动以译经为主,译者大多为外来僧人。早期的译经事业还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主要是通过民间的形式,参与其中者当有不少是在家的佛教信徒。当时的风气..
-
当代的正念
当代的正念◎ 徐 钧 1980年前后,生物学家和禅修者卡巴金等人,在美国通过对韩国禅宗和南传佛教内观禅修的学习,根据西方文化进行整合,并广泛传播,发展出著名的正念减压课程(MBSR)。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对正念..
-
断烦恼二法
断烦恼二法◎ 圣 严现在主义 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 现在是去来,菩萨晓了知。--《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此偈是说,以菩萨的智慧发现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互相交错而不可分割的,所以说过去就是..
-
五分钟静坐法:放松身心的妙方
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到缓冲的机会,也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放松一下自..
-
《开宝藏》之影响
◎ 成建华 《开宝藏》是我国佛教史上的第一部雕版印刷大藏经,刻印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971),故此得名;又因其开雕印制地位于益州(今四川成都),故又称之为蜀版大臧经。开宝藏》属宋代官版大藏经,从雕版制..
-
“性空”与科学契合
性空与科学契合◎ 真 如 一位从事物理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后因笃信佛法而尽舍家财,护持世界各地佛教道场,此人叫沈家祯。他在《金刚经的研究》一书对空有精辟的论述:今天想提出供各位参考的,即是佛所说凡所有相,..
-
禅那的益处
宗 演何谓禅那?禅那在梵文本来的意义是平和、平衡或平静,但就宗教上来说,它更具备着自省或内省的意义。这并不必然是对深刻的形而上学问题做沉思,也不是去思索某个神祗的德性,也不是思念世俗生活的短暂。它在佛..
-
佛教的优良传统
◎ 程恭让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如何发展和继承这些优良传统,这是赵朴初大半辈子致力中国佛教复兴、发展事业一个一贯的思考线索。《赵朴初文集》中的多篇文章都以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或类似的字眼作为标题,显..
-
回向净土
印 光复愚僧居士书--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
-
想得开 放得下
赖永海许多人每天都会碰到很多的事。工作中的问题、难题另当别论,即便是日常琐事,乃至于亲人朋友间的拌嘴、误会,也常常把人折磨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有些人心里总是搁着很多事,吃饭不香,睡觉不酣,千般思量,..
-
佛性正是你心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
-
路行天下无人信
义玄道流,山僧佛法的的相承①,从麻谷和尚②、丹霞和尚③、道一和尚④、庐山拽石头和尚⑤与石巩和尚⑥,一路行遍天下,无人信得,尽皆起谤。如道一和尚用处,纯一无杂,学人三百五百,尽皆不见他意;如庐山和尚,自..
-
鸡足山祝圣寺
祝圣寺原名迎释寺,又名钵盂庵,明嘉靖年间陈流钊建。万历5年(1577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任姚州知府,游鸡足山时住钵盂庵,并著有《钵盂庵听经喜雨》、《念佛堂答问》、《二十分识》等诗文,后人曾经以《李卓..
-
帝后礼佛图
《帝后礼佛图》是河南省巩义市石窟寺内的一幅浮雕,创作于北魏年间,是中国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位于第一窟中的《帝后礼佛图》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孤品,堪称无价之宝。《石窟寺本末》记载:孝文帝次子名元恪,即宣武..
-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
“生死”的另类解读
◎ 达 赫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经典的台词出自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哈姆莱特式命题。关于生与死的命题,古今中外无数先哲圣贤都做过见仁见智的探讨,..
-
当你的修行能“毫无所求”
人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