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佛教的发展历史
佛教作为较晚进入中国的宗教,却凭借自身的教义优势,跻身道儒二教之列,与之并称为佛道儒三教,佛教在历朝历代中地位强弱不一,鼎盛时期可以影响朝堂,势力遍布天下,若时委身于朝廷,逐渐世俗,那么佛教起源与何时?各个朝代又有什么变化?
一、佛教之始遍地开花,汉至南北朝
佛教最早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公元64年,东汉第二任国君汉明帝,偶然在梦中梦见一无发之人,自西方而至并发出耀眼金光,汉明帝不解其意,询问大臣此为何物,大臣面面相觑,只有博士傅毅道出缘由,乃为西方神明,名号为佛,皇帝梦见西方之佛,应该是与其有缘,汉明帝听后大喜,随即派人前往西域将佛迎至汉地,并建立白马寺以供传教之用,但此时佛教刚刚进入汉地,规模不大,传播范围有限。
三国时期天下动乱,百姓民不聊生,佛教在此时间开始积极传播教义,魏晋时期由于爆发了瘟疫导致大量士人死亡,建安七子之中的数人都死于此次瘟疫,生命的脆弱暴露无疑,无论你是世家大族还是平民百姓都难逃一死,这一时期玄学开始盛行,佛教思想与之相近,以此佛教受到了世家大族以及文人们的支持,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晋朝司马家一统天下后,由于其二代君王昏庸无能加之司马家分封制度,导致爆发八王之乱,随即晋朝进入了最为黑暗的时期,五胡十六国时代,由于战乱,大量汉族人口开始举家南迁,衣冠南渡,一部分僧人随着南迁人口到达了东晋帝国,一部分僧人留在了这个北方乱世,为迷途的世人宣扬佛法,收效甚佳,大量无依无靠的底层百姓将寺庙视为唯一的心灵寄托。
南北朝时期佛教到达了光辉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对佛教都十分崇敬,宋代有寺院1913所,僧尼共计36000人。齐代有寺院2015所,僧尼共计32500人。梁代时期达到了南朝顶峰有寺院2846所,僧尼达82700余人。陈代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不仅南朝僧人佛寺僧人众多,连梁武帝本人也是数次入寺为僧,舍弃皇位,可见南朝心目中佛寺地位之高。
北朝佛教更是夸张,仅北周一国,佛寺就高达万所,僧尼数百万,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几乎到了北地佛教遍天下,由于佛教僧人很多不事生产,且不给国家缴税,更有甚者兼并土地,为祸一方,僧人的增多不仅导致佛教素质整体下降,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北方很快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兵员不足的问题。
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灭佛运动,将国内大量寺庙拆除,只保留部分寺庙,几百万僧尼还俗,使得北周国力大大提升,为统一北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隋唐宋时期,佛教快速发展
北周末年由于静帝年幼,皇位遭到了权臣杨坚的篡夺,登基称帝的杨坚很快便发起了统一战争,灭亡了陈朝,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在风光后面,无数百姓和勋贵对于杨坚夺外孙皇位的做法嗤之以鼻,南方此时刚刚平定,部分地区还时有战火发生,民间对于隋王朝认可度上还存在疑虑。
为了稳定局面以及美化自己篡位的事实,此时杨坚开始大力发展佛教,为什么众多宗教中杨坚要偏偏发展佛教?原因有其三点,其一,宇文邕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了清理政策,使得北方佛教遭到重创,而杨坚此时将佛教重新扶持起来,对佛门有知遇之恩,佛教的舆论宣传自然偏向于杨坚,宣扬其得位来源于神佛的恩赐,是神佛选中之人,利用宗教达到君权神授的目的。
其二,杨坚与佛门自小就有渊源,其出生于冯翊郡的般若寺之中,据说被一个尼姑收养长大,因此与佛教有很深的缘分,基于这种缘分,杨坚对佛教产生偏爱。
其三,南方佛教盛行,且南方刚刚平定不久,为了让南方人心归附,杨坚与佛门采取了合作态度,佛门积极宣扬隋王朝的合法性,隋王朝对佛门采取保护政策,因此隋朝时期佛教极其兴盛。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乘机在太原起兵,建立大唐,为了区别于隋朝,李渊搬出李耳,也就是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家为首席宗教,但由于佛教与统治阶级相安无事,因此佛教并没有受到打压。
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成为幅员辽阔的大帝国,长安更是成为了世界商业中心,各地商贩来往不绝,而大唐僧众也开始向周边转移,传播佛法与大唐的文化,这里面著名的僧人如跋山涉水,西行弘扬佛法的玄奘法师和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可见唐朝时期佛门地位并不低。
武则天继位后,由于其自身当过尼姑,对于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外加自己建立了武周毕竟不是李唐,宗教文化上也绝对不能以道家为主,为此在多方考虑下,武则天决定以佛教作为武周的首席宗教,朝廷上大力支持,武周时期佛教达到了小顶峰。
唐朝末年,节度使军阀割据,民间爆发黄巢起义,大唐最终覆灭于朱温之手,此时天下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气候不佳,农业不振,百姓饥苦,军阀互战,因此民不聊生,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天下,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建国后,吸取了前朝经验,夺取了武将权利,利用文臣治国,尤其是澶渊之盟之后,宋朝迎来了长期的和平,僧人数量在仁宗年间发展到了46万人之多。
宋朝时期净土宗得到了发展,在此之前与僧人学习佛教思想的大部分都是达官显贵或者是文人书生,宋朝在净土宗发扬光大后,大量平民也可以学习佛教思想,为佛教深入底层,拓宽视野打下了基础。
三、元明清三朝,佛教跌宕起伏
十三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一位英雄人物,成吉思汗铁木真,蒙古自此开始崛起,在忽必烈一朝建立了大元,蒙古族信仰佛教,元朝的佛教地位超越了历朝历代。
忽必烈以八思巴为帝师,令其掌管宗教事物,百官见帝师无论其是否为皇亲国戚还是功勋贵胄,都要对其参拜,甚至下一任皇帝登基也要由佛教承认,佛教子弟可以入朝为官,并担任军政副职,这导致佛教弟子世俗化严重,出现了大量腐化僧人和恶霸僧人。
元庭不仅直接向大型寺庙招收僧人入朝为官,对于其他各地普通寺庙也给予了优惠政策,官府会给予寺庙一定数量的土地,并在税收上对僧人给予优待,元朝时期全国寺庙24318所,僧人数量达213148人,因元朝政府规定每个寺院最大限度只准许招收300僧人,所以21万僧众数据并不可信,实际数目只会更多。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元庭的残酷统治,导致汉地百姓揭竿而起,组建红巾军对抗元朝,朱元璋最终在起义军中胜出,剿灭各方势力,驱逐元朝于北地,建立了大明王朝。
王朝建立后,由于朱元璋自己就是皇觉寺僧人,他对元末僧人势力和宗教力量一清二楚,为了打压宗教力量,同时将宗教力量为自己所控,朱元璋在中央建立僧录司负责全国的僧人事务,归属于礼部管辖,同时在各地设立相对应的佛教管理机构,如各府设立僧纲司,各州设立僧正司,各县设立僧会司。
不仅如此为了将僧人数量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明朝僧人采取考试制度,类似于科举制,首先明廷会搜集全国各地寺庙缺额情况,再组织全国想要出家之人,或者预备僧人,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人礼部会颁发度牒,僧录司负责填写内容,最终拥有度牒者方为正式僧人,但是也正因为明朝如此做,导致僧人世俗化更甚,依赖明廷,确立了明法大于寺规。
明朝灭亡后,清朝接替了明朝掌握了天下,但对于佛教的管理,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大部分制度,但是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清朝由于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其经历的时代乃为变革的重要分水岭,前期清王朝皇权达到顶峰,对于佛教采取控制态度,不仅仅对中原佛教采取考试制度加以限制人数,对于藏传佛教清廷采取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牢牢的将西藏佛教控制在自己手中。
写在最后
清朝末期由于国家全面落后于西方,导致国家遭受外国殖民,在此期间,佛教受到冲击,不仅大量的外国宗教涌入中国,冲击佛教,身为保护者的清政府也对佛教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这种背景下,无数寺庙消亡,无数和尚沦为乞丐,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佛教改革,将佛教引领到了新时代。
-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 弘 一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馔之..
-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
神秘佛教色彩下的尊贵供器—粉地莲托八宝纹烛台
神秘佛教色彩下的尊贵供器—粉地莲托八宝纹烛台清嘉庆粉地莲托八宝纹烛台(一对)烛柱、灯盘、烛座层层相扣本品分为三段烧制,底座为圆形穹顶式,其上为圆形蜡台,最上为灯盏台。盘口,下接圆形台柱,烛台中部置托盘..
-
儒家思想已经是中国文化主流了,为什么还要吸收佛教禅宗的思想
儒家思想已经是中国文化主流了,为什么还要吸收佛教禅宗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它的主体“儒家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给它注入了很强的生命力。现在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没有读过《..
-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国王..
-
法舫的人间佛教观
◎ 杨曾文(一)何为人间佛教按照法舫《人间佛教史观》的原意,佛教将有情众生分为十个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法界的众生属在凡世的众生,称六凡;后四法界的众生..
-
关中佛教
◎ 邹西礼佛教西来,法雨东被,由于地缘、政治及文化等各种原因,使得一些特定地域成为弘扬浮屠之教的重地。在我国封建社会前半期,关中一带向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敏感地区,佛法之阐化尤为兴隆,兹就有关史传记载作些..
-
净土法门法师:佛教中的“念佛”与“持咒”有何不同?
净土法门法师:佛教中的“念佛”与“持咒”有何不同?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
-
净土法门法师: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
净土法门法师: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第九个称号叫「天人师」,佛在六道里面的身分是老师的身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知道。佛是教化众生的。在人间,在中国、外国,在古代的时候,许许多多帝王大臣都以佛为师,自己作..
-
佛教为何吸引国人——节选
余秋雨佛教的第一特殊魅力,在于对世间人生的集中关注、深入剖析。其他学说也会关注到人生,但往往不集中,不深入,没说几句就滑牙了,或转移到别的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问题上去了。它们始终认为人生问题只有支撑着别的..
-
小乘佛教简介
小乘佛教简介小乘佛教(HinayānaBuddhism)原始佛教及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佛教又称作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之一。小乘指较小的车乘,是大乘..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世界”一词,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佛教。而佛教经典中,又常提到一个词语——“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是什么?与“世界”概念相同吗?“大千世界”又有多大呢?想要弄..
-
佛教为何分宗派?
佛教,整体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时代,并无所谓八宗十宗,甚至数宗数派,大圣佛陀观机逗教,什么根机说什么法,自在为众生广说诸法,佛陀住世八十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总共有八千四百十六卷之大藏经,..
-
佛教礼仪的信仰内涵
我们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需要平安,拥有平安才拥有一切。平安是在信仰中得来的,而信仰必定从规范、庄严、清净中表现出来。干哪一行都有哪一行的信仰,都有它的规范、庄严、清净。于信仰上才能解决各种问题,包括解..
-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
佛教养生浅说
佛教认为一切物质存在无常性、无我性,只有心灵是独立的、自由的。永远维持心灵的寂静,保持与灵魂的一致,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不过是取恒河一滴水那样简单。而中医强调心理平衡,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则会导致..
-
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文 珠近百年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的确已经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改善人的医药服务,改善人的卫生设备等等。例如,现代建筑造型的美观,室内设计的进步,卫生设备的讲究,空调控制的便利,以..
-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类对当前世..
-
吐谷浑的佛教
吐谷浑的佛教◎ 姚 欣 拾寅是慕利延从兄弟之子,与亦为从兄弟。身为世子而未继可汗位,其原因史书没有记载,无从查考,从他对佛教的态度,说明在慕利延时代,至少在439年之后吐谷浑王室贵族中已有人开始接受佛教。北..
-
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