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佛教的发展历史

佛教作为较晚进入中国的宗教,却凭借自身的教义优势,跻身道儒二教之列,与之并称为佛道儒三教,佛教在历朝历代中地位强弱不一,鼎盛时期可以影响朝堂,势力遍布天下,若时委身于朝廷,逐渐世俗,那么佛教起源与何时?各个朝代又有什么变化?

一、佛教之始遍地开花,汉至南北朝

佛教最早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公元64年,东汉第二任国君汉明帝,偶然在梦中梦见一无发之人,自西方而至并发出耀眼金光,汉明帝不解其意,询问大臣此为何物,大臣面面相觑,只有博士傅毅道出缘由,乃为西方神明,名号为佛,皇帝梦见西方之佛,应该是与其有缘,汉明帝听后大喜,随即派人前往西域将佛迎至汉地,并建立白马寺以供传教之用,但此时佛教刚刚进入汉地,规模不大,传播范围有限。

三国时期天下动乱,百姓民不聊生,佛教在此时间开始积极传播教义,魏晋时期由于爆发了瘟疫导致大量士人死亡,建安七子之中的数人都死于此次瘟疫,生命的脆弱暴露无疑,无论你是世家大族还是平民百姓都难逃一死,这一时期玄学开始盛行,佛教思想与之相近,以此佛教受到了世家大族以及文人们的支持,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晋朝司马家一统天下后,由于其二代君王昏庸无能加之司马家分封制度,导致爆发八王之乱,随即晋朝进入了最为黑暗的时期,五胡十六国时代,由于战乱,大量汉族人口开始举家南迁,衣冠南渡,一部分僧人随着南迁人口到达了东晋帝国,一部分僧人留在了这个北方乱世,为迷途的世人宣扬佛法,收效甚佳,大量无依无靠的底层百姓将寺庙视为唯一的心灵寄托。

南北朝时期佛教到达了光辉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对佛教都十分崇敬,宋代有寺院1913所,僧尼共计36000人。齐代有寺院2015所,僧尼共计32500人。梁代时期达到了南朝顶峰有寺院2846所,僧尼达82700余人。陈代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不仅南朝僧人佛寺僧人众多,连梁武帝本人也是数次入寺为僧,舍弃皇位,可见南朝心目中佛寺地位之高。

北朝佛教更是夸张,仅北周一国,佛寺就高达万所,僧尼数百万,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几乎到了北地佛教遍天下,由于佛教僧人很多不事生产,且不给国家缴税,更有甚者兼并土地,为祸一方,僧人的增多不仅导致佛教素质整体下降,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北方很快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兵员不足的问题。

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灭佛运动,将国内大量寺庙拆除,只保留部分寺庙,几百万僧尼还俗,使得北周国力大大提升,为统一北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隋唐宋时期,佛教快速发展

北周末年由于静帝年幼,皇位遭到了权臣杨坚的篡夺,登基称帝的杨坚很快便发起了统一战争,灭亡了陈朝,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在风光后面,无数百姓和勋贵对于杨坚夺外孙皇位的做法嗤之以鼻,南方此时刚刚平定,部分地区还时有战火发生,民间对于隋王朝认可度上还存在疑虑。

为了稳定局面以及美化自己篡位的事实,此时杨坚开始大力发展佛教,为什么众多宗教中杨坚要偏偏发展佛教?原因有其三点,其一,宇文邕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了清理政策,使得北方佛教遭到重创,而杨坚此时将佛教重新扶持起来,对佛门有知遇之恩,佛教的舆论宣传自然偏向于杨坚,宣扬其得位来源于神佛的恩赐,是神佛选中之人,利用宗教达到君权神授的目的。

其二,杨坚与佛门自小就有渊源,其出生于冯翊郡的般若寺之中,据说被一个尼姑收养长大,因此与佛教有很深的缘分,基于这种缘分,杨坚对佛教产生偏爱。

其三,南方佛教盛行,且南方刚刚平定不久,为了让南方人心归附,杨坚与佛门采取了合作态度,佛门积极宣扬隋王朝的合法性,隋王朝对佛门采取保护政策,因此隋朝时期佛教极其兴盛。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乘机在太原起兵,建立大唐,为了区别于隋朝,李渊搬出李耳,也就是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家为首席宗教,但由于佛教与统治阶级相安无事,因此佛教并没有受到打压。

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成为幅员辽阔的大帝国,长安更是成为了世界商业中心,各地商贩来往不绝,而大唐僧众也开始向周边转移,传播佛法与大唐的文化,这里面著名的僧人如跋山涉水,西行弘扬佛法的玄奘法师和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可见唐朝时期佛门地位并不低。

武则天继位后,由于其自身当过尼姑,对于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外加自己建立了武周毕竟不是李唐,宗教文化上也绝对不能以道家为主,为此在多方考虑下,武则天决定以佛教作为武周的首席宗教,朝廷上大力支持,武周时期佛教达到了小顶峰。

唐朝末年,节度使军阀割据,民间爆发黄巢起义,大唐最终覆灭于朱温之手,此时天下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气候不佳,农业不振,百姓饥苦,军阀互战,因此民不聊生,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天下,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建国后,吸取了前朝经验,夺取了武将权利,利用文臣治国,尤其是澶渊之盟之后,宋朝迎来了长期的和平,僧人数量在仁宗年间发展到了46万人之多。

宋朝时期净土宗得到了发展,在此之前与僧人学习佛教思想的大部分都是达官显贵或者是文人书生,宋朝在净土宗发扬光大后,大量平民也可以学习佛教思想,为佛教深入底层,拓宽视野打下了基础。

三、元明清三朝,佛教跌宕起伏

十三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一位英雄人物,成吉思汗铁木真,蒙古自此开始崛起,在忽必烈一朝建立了大元,蒙古族信仰佛教,元朝的佛教地位超越了历朝历代。

忽必烈以八思巴为帝师,令其掌管宗教事物,百官见帝师无论其是否为皇亲国戚还是功勋贵胄,都要对其参拜,甚至下一任皇帝登基也要由佛教承认,佛教子弟可以入朝为官,并担任军政副职,这导致佛教弟子世俗化严重,出现了大量腐化僧人和恶霸僧人。

元庭不仅直接向大型寺庙招收僧人入朝为官,对于其他各地普通寺庙也给予了优惠政策,官府会给予寺庙一定数量的土地,并在税收上对僧人给予优待,元朝时期全国寺庙24318所,僧人数量达213148人,因元朝政府规定每个寺院最大限度只准许招收300僧人,所以21万僧众数据并不可信,实际数目只会更多。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元庭的残酷统治,导致汉地百姓揭竿而起,组建红巾军对抗元朝,朱元璋最终在起义军中胜出,剿灭各方势力,驱逐元朝于北地,建立了大明王朝。

王朝建立后,由于朱元璋自己就是皇觉寺僧人,他对元末僧人势力和宗教力量一清二楚,为了打压宗教力量,同时将宗教力量为自己所控,朱元璋在中央建立僧录司负责全国的僧人事务,归属于礼部管辖,同时在各地设立相对应的佛教管理机构,如各府设立僧纲司,各州设立僧正司,各县设立僧会司。

不仅如此为了将僧人数量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明朝僧人采取考试制度,类似于科举制,首先明廷会搜集全国各地寺庙缺额情况,再组织全国想要出家之人,或者预备僧人,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人礼部会颁发度牒,僧录司负责填写内容,最终拥有度牒者方为正式僧人,但是也正因为明朝如此做,导致僧人世俗化更甚,依赖明廷,确立了明法大于寺规。

明朝灭亡后,清朝接替了明朝掌握了天下,但对于佛教的管理,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大部分制度,但是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清朝由于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其经历的时代乃为变革的重要分水岭,前期清王朝皇权达到顶峰,对于佛教采取控制态度,不仅仅对中原佛教采取考试制度加以限制人数,对于藏传佛教清廷采取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牢牢的将西藏佛教控制在自己手中。

写在最后

清朝末期由于国家全面落后于西方,导致国家遭受外国殖民,在此期间,佛教受到冲击,不仅大量的外国宗教涌入中国,冲击佛教,身为保护者的清政府也对佛教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这种背景下,无数寺庙消亡,无数和尚沦为乞丐,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佛教改革,将佛教引领到了新时代。

  • 索达吉堪布:佛教所说的贪心,实际上是一种进取心,为什么要断除呢?

    佛学问答类编 2024-03-02

    索达吉堪布:佛教所说的贪心,实际上是一种进取心,为什么要断除呢?问:佛法所说的贪心,实际上就是一种进取心,这种心态能给自己和社会带来进步,为什么要断除呢?索达吉堪布:在一般人看来,贪欲就像亲友一样,卖..

  • 佛教正能量

    佛学文库 2024-03-04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场..

  • 汉藏风格佛教造像聚首海淀博物馆

    其他因果故事 2024-03-04

    山西:提起佛造像,不少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佛祖释迦牟尼沉静庄重的面孔,事实上,佛教造像有很多种形态。《宝相庄严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展》正在海淀博物馆展出,展览以精选的50件汉传和藏传佛教造像藏品,展现了中..

  • 方海权: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地位

    近现代往生纪实 2024-03-06

    方海权: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地位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地位 方海权著佛祖在世的时候,已经说到未来大乘佛教就在中国,而后传播世界。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

  • 慈济论坛之佛教菩萨道与慈济宗门坛专题研讨论文发表

    佛学基本知识 2024-03-12

    慈济论坛之佛教菩萨道与慈济宗门坛专题研讨论文发表慈济论坛之佛教菩萨道与慈济宗门专题研讨-宣方教授发表作为大乘菩萨道的慈悲行:原理及途径 ――兼驳“慈济将佛教俗化和浅化”说 宣方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高等研究..

  • 华严经是佛教的经典

    华严经经典 2024-03-15

    华严经是佛教的经典,我们若是多多的持诵华严经是可以得到很多的智慧的,而且现在我们持诵华严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念诵,抄写,听诵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的。《华严经》说的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

  • 感悟人生的佛教禅语,句句让你大彻大悟!

    佛学基本知识 2024-03-19

    感悟人生的佛教禅语,句句让你大彻大悟!一、感悟人生的佛教禅语,句句让你大彻大悟!二、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因为那是睡觉的地方:不要把怨恨带到明天,因为那是美好的日子:不要把不良的情绪挂在脸上,因为那是一..

  • 鲁迅先生的佛教因缘

    佛学文库 2024-03-21

    ◎ 蔡惠明去年(1986)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专程前来上海参加纪念活动的客人中有日本中山寺的住持、八十二岁高龄的杉本勇乘法师。当他下机受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的热诚欢迎时,激动不已。杉本法..

  • 佛教“智慧”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探讨

    心律法师 2024-03-22

    佛教智慧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探讨一、佛教的智慧在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智慧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佛教的佛,是佛陀音译的简称,佛陀即觉者,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彻明了的人,而觉者,就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佛教经典里的..

  • 麦积山石窟临摹抢救千年佛教艺术

    禅宗文化 2024-03-22

    位于甘肃天水市城区东南约35公里处天然林区的麦积山石窟现存大小窟龛194个,除少数窟龛内已空外,共保存了从公元四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约1500年间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这其中,127窟较完整地保存了..

  • 《世界佛教通史》

    佛学文库 2024-03-24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从起源到20世..

  • 佛教以孝为本论

    佛学文库 2024-03-26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佛学文库 2024-03-26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 佛教命运观 我的命运我做主

    净慧法师 2024-04-08

    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每个人就自身而言,最关心、最难捉摸的问题,莫过于命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无数圣贤哲士对..

  • 慧弘法师: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是否还需要佛教慈善事业

    近现代往生纪实 2024-04-10

    慧弘法师: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是否还需要佛教慈善事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是否还需要佛教慈善事业21世纪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但不代表每个人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当今的美国可谓是世界上的头号超级..

  • 感恩节与佛教的上报四重恩

    为人处世 2024-04-11

    每年11月的第四个周四是美国的感恩节,这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大约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洲,..

  • 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都离不开观心

    净慧法师 2024-04-13

    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讲出来的都不是禅。禅是靠每个人自己去修行,去体验的。每个人反观自心就会知道,说出来的都不是禅;自己哪怕有那么一点点体会、受用,那一点点受用就是..

  • 魔术“黑侠”刘谦 透出他的佛教信仰

    禅宗文化 2024-04-13

    魔术“黑侠”刘谦 透出他的佛教信仰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刘谦表演了一个甩飞盘随机挑观众上台,然后与他配合表演传心术的节目,令观众啧啧称奇,百思不解。刘谦此后,就传出刘谦自己声称要闭关的讲话。 从上述两个关..

  • 佛教的和谐精神—慈悲喜舍

    净慧法师 2024-04-13

    佛教的和谐精神—慈悲喜舍净慧老和尚上个月的3号在这里讲过一次,今天是8月28号,也就算一个月跟大家见一次面,进行一次佛法的交流和沟通分享。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佛教的和谐精神—-慈悲喜舍》。我们做晚课的时候..

  •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居士人物 2024-04-20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